《劳劳亭》拼音译文赏析

  • láo
    láo
    tíng
  • [
    táng
    ]
    bái
  • tiān
    xià
    shāng
    xīn
    chù
    láo
    láo
    sòng
    tíng
  • chūn
    fēng
    zhī
    bié
    qiǎn
    liǔ
    tiáo
    qīng

原文: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相关标签:送别

译文及注释
天下伤心之处,我劳劳地送客到亭子。
春风知道离别的痛苦,不让柳枝变绿。
注释:
天下伤心处:指世间人情冷暖,人生离别之苦。

劳劳送客亭:送别客人的亭子,表示离别之情。

春风知别苦:春风吹拂,知道离别的苦痛。

不遣柳条青:不让柳树的枝条变绿,表示作者不愿意离别。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白、整理、补充、汉字译文 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这送别的劳劳亭。 ``` 送别(sòng bié):离别时送别,用诗词表达出来。 劳劳(láo láo):形容疲劳、憔悴的样子。 亭(tíng):小型建筑物,多建在路途中,为行人休息。 ```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不催这柳条儿发青。 ``` 意(yì):理解、感受。 催(cuī):促使,加速。 柳条儿(liǔ tiáo ér):垂柳的枝条。 发青(fā qīng):指柳树枝条从黑色转变成淡绿色。 ```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所以我们无法获得他的任何个人背景信息。然而,据说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漫游金陵时所作。不过,由于时间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确切的年份已经难以考证。根据詹锳所说,《李白诗文系年》认为这首诗是李白在离去朝廷以后所写,但具体时间不确定。 李白漫游江南期间,遍游许多名胜古迹,其中金陵也是他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金陵(即现在的南京)位于长江下游,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曾先后作为六个朝代的都城。在唐朝时期,金陵是一个繁华、富饶、文化灿烂的城市,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李白在这里创作了很多名篇佳作,其中就包括了这首《送别》。 虽然这首诗的作者身份不明,但它却以深厚的感情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得到了广泛的传扬和推崇。此诗描绘了离别时的悲凉情境,表现了人类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之情,使它在古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今天,这首《送别》仍然被视为一件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引发人们对于美好、痛苦与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送别》,作者是佚名,但据说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漫游金陵时所作。这首诗共四句,前两句为“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后两句为“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这首诗以极其简洁、精练的方式表达了离别之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的前两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表达了离别之痛苦的情感基调。诗人以“送客亭”为主题,通过“伤心处”的暗示,表现出人们在离别时所感受到的心情和无奈,从而切中要害,突出了离别之痛。 在此基础上,诗人通过后两句更为深入地揭示出“别”之苦。诗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这里的“春风”指的是节令,而“别苦”则指的是离别之痛。诗人用非常唯美的语言表达出别离之苦,以及当时情感难以言说的心境。此外,这两句诗还表现了诗人的感慨和悲凉之意,将离别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代表之一。它不仅洋溢着浓郁的离愁别绪,还表现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间的深沉思考,引发人们对于美好、痛苦与生命等主题的思考和探索。 赏析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