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译文及注释:
一为迁客去长沙:有一个迁徙的客人去了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向西望去,却看不到故乡长安的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在黄鹤楼中吹奏着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五月的江城中,梅花已经凋零。
注释:
迁客:指迁徙的客人,即旅人。
长沙:古代地名,今属湖南省。
长安:古代都城,今属陕西省。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著名古迹,是一座古代楼阁。
玉笛:一种古代乐器,形似笛子,用玉制成。
江城:指长江流域的城市,此处指武汉市。
五月:指农历五月,即夏季。
落梅花:指梅花已经开放过了,现在正在凋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白、贬滴、贾谊、长沙
一旦成为贬滴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
贬滴(dī):指被贬斥的、降职的人。
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注:黄鹤楼是古代著名的建筑物,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梅花落》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作,被后人曲解为一首“悼亡诗”。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来被视为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然而,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界至今仍有争议。
据传,此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左右。当时,李白因涉及永王李璘事件而被控“附逆”,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遵义市),一路途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正是在这段流亡途中,李白游览黄鹤楼,受到了梅花落的启发而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然而,也有学者对这种说法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此诗实际创作时间应该是唐代乾元二年(759年),当时李白已经从夜郎流亡地东归回到长安。他在途中经过江夏,游览黄鹤楼时写下了这首诗。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不能改变这首诗在李白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这首诗以其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词句,表达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和最后的离别之情。这种怀旧、离愁的情感,在李白大量的诗歌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一、隐喻和比喻
在诗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隐喻和比喻的手法。首先,“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中,诗人通过引用贾谊的经历来隐喻自己流落异乡的遭遇,表达愤懑之情。其次,在描述自己对长安的怀念时,诗人使用了比喻:“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将对故乡的牵挂与猿声相联系,比喻出心境空虚,凄凉无比。
二、通感手法
除了隐喻和比喻外,李白还巧妙地使用了通感手法。他通过听到笛声,联想到梅花飘落,借此表现自己的凄凉心情。诗人在描写梅花时,描绘了梅花寒冬开放的美丽景象,却同时给人带来了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内心凄凉的写照。通过通感手法的运用,诗人将音乐和视觉联系在一起,以更加生动的形象表现出自己愁绪万千的情感。
三、对历史传说的引用
诗中,李白还巧妙地利用了历史传说。他通过听到笛声联想到了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这种技巧的使用让诗歌更富有层次和深度,使其展现出多重文化和历史内涵。
总的来说,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通过隐喻和比喻的运用、通感手法的巧妙运用以及对历史传说的引用等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凄凉、孤独、怀旧的情感,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这种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文化早期的民族文化复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赏析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