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译文及注释: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先代君主怀念先圣的德行,神庙肃穆,神明心怀敬畏。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草木茂盛,人迹难寻,尘土浓厚,鸟类痕迹深刻。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流沙滚滚,火炉已熄灭,关隘之路上弥漫着紫色的烟雾。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千年过去,唯有松柏依然矗立,寂寞无人,令人感伤。
注释:
先君:指唐太宗李世民。
怀圣德:怀念李世民的圣德。
灵庙:指唐太宗的陵墓。
肃神心:指祭祀时肃穆的心情。
草合人踪断:草木丛生,人迹难辨。
尘浓鸟迹深:路上尘土飞扬,鸟儿的足迹深深可见。
流沙丹灶灭:流沙河上的丹灶(传说中的炼丹炉)已经熄灭。
关路紫烟沉:关口处紫色的烟雾弥漫。
独伤千载后:孤独悲伤,千年之后仍然存在。
空余松柏林:只剩下松柏树林,其他的都已经消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老祖宗李耳心怀慈悲,怜悯百姓,留下一部《道德经》。如今,当我步入他的寺庙时,不禁心神肃静。这庙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了,荒草茂盛几乎把路掩盖,台阶上落下的灰尘很厚,所以,鸟爪子的印迹深深。老子出函谷关就到流沙国去了,所以,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出关的道路上紫烟迷茫,哪里还有他的行踪?你走后一千年,我独自面对着这清冷的寺庙,萧瑟的松柏林,怎么不叫人心痛万分?
注释:
老祖宗李耳:指李聃,老子的弟子,被尊为“天师道”的创始人;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主张“道”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追求自然、回归本源的境界;
寺庙:这里指供奉老子的庙宇;
荒草茂盛:表示庙宇荒废已久;
鸟爪子的印迹:暗示庙宇已经很久没有人来过,只有小鸟在这里留下了痕迹;
老子出函谷关:指老子离开函谷关后去到流沙国(今天的甘肃省一带);
丹炉的香火无人传承:丹炉是道教供奉神明时使用的器具,香火是指供奉神灵时燃烧的香火。作者说此处没有人来供奉老子,所以丹炉中没有香火;
紫烟迷茫:形容远古时期的那条道路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一个虚幻的印象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佚名诗作《老子庙》描写了作者步入老子庙的场景和内心感受,写出了庙宇荒废已久、香火无人传承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老子道家思想及其倡导的清静世界的赞美。然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不完全清晰。
唐朝开元和天宝年间是道教兴盛的时期,但李白所拜谒的老子庙应该不是一般地方的庙宇。因为这个时期,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史书记载,道家的信仰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因此很难出现大型的老子庙被遗忘的情况。
然而,《老子庙》诗句却描写了一座荒废已久的庙宇,可以猜测这可能是在唐朝晚期或者五代之间的时间。其中最有可能的时间节点就是安史之乱以后,也许就在李白被流放回到安徽的时候。当时的政治动荡和战乱让社会文化生态变得十分复杂,很多庙宇得不到维护,宗教信仰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文化遗产在这个时期遭到了破坏和遗漏。因此,《老子庙》诗歌形象地将一个被遗忘的道观作为诗歌主题,反映了这种文化上的困惑和迷茫。
总之,《老子庙》是一首具有强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诗歌,不仅表现了道家思想及其倡导的清静世界的赞美,更从中呈现出了当时社会文化生态的复杂性和变革。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