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译文及注释:
吴地的桑叶绿油油的,吴蚕已经睡了三次觉了。
我家在寄宿在东鲁,不知道谁种了那个龟阴田?
春天的事情已经过去了,江水又开始茫然流淌。
南风吹来,让我思乡之心更加强烈,眼泪像流泉一样滴落在酒楼前。
楼东有一株桃树,枝叶拂过青烟。
这棵桃树是我种的,离开三年了才回来,现在它和楼房一样高了。
我还没有回去,桃树已经和楼房一样高了。
一个娇美的女子在桃树边上折花,倚着树干。
她没有看到我,我心中的泪水像流泉一样滴落。
我的小儿子叫伯禽,和他的姐姐一样高。
他们俩在桃树下一起走,我抚摸着他们的背,但谁会同情我呢?
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变得更加沉重,肝肠都在煎熬。
我写下这些离别的感受,因此来到了汶阳川。
注释:
吴地:指江苏吴地,即苏南地区。
桑叶绿:桑树叶子绿色,暗示春天的到来。
吴蚕:指江南地区的蚕,因为吴地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蚕的生长。
三眠:指蚕的三次蜕皮,也暗示春天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
东鲁:指山东地区。
龟阴田:指山东地区的一种农田,因为形状像龟壳,而且阴凉,适合种植水稻。
江行:指长江的流动。
南风:指春天的南风,暖和湿润。
归心:指回到故乡的心情。
飞堕:指花瓣飘落。
酒楼:指江南地区的酒楼,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
桃:指桃花,是春天的象征。
我所种:指诗人自己种下的桃树。
别来向三年:指离别已经三年了。
楼齐:指与酒楼同高。
我行尚未旋:指诗人还没有回到故乡。
娇女:指年轻的女子。
字平阳:指女子的字,平阳是地名。
折花:指采摘花朵。
倚桃边:指倚在桃树旁边。
不见我:指诗人不在身边。
泪下如流泉:形容女子伤心流泪。
小儿:指年幼的男孩。
名伯禽:指男孩的名字,伯禽是古代的一个姓氏。
姊:指姐姐。
双行桃树下:指两个人一起走在桃树下。
抚背:指轻轻拍打背部。
失次第:指思绪纷乱,不知所措。
肝肠日忧煎:形容内心的痛苦和忧虑。
裂素:指用白色的绢布写下的诗篇。
远意:指深远的思想感悟。
汶阳川:指汶水和阳谷之间的地区,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吴地的桑叶已经碧绿,吴地的蚕儿已经三眠。我的家室远寄东鲁,我家的田地谁人劳作?我欲春日耕种已经赶不上了,能否乘船江行而返也心感茫然。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
注释:
1. 吴地:指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一带。
2. 桑叶:蚕食的食物。
3. 三眠:指春季蚕儿要经过三次蜕皮才能吐丝。
4. 东鲁:指今山东省。
5. 劳作:耕种、种植等农活。
6. 江行:指顺江而下,沿江而行。
7. 心感茫然:心中感到茫然无措。
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想到这里心中不定七上八下,肝肠忧煎日甚一日。撕片素帛写下远别的心怀,借此我仿佛也回到了汉阳之川。
注释:
1. 青烟:指轻烟缭绕之景象。
2. 一别:离别。
3. 平阳、伯禽:李白的女儿和儿子的名字。
4. 抚背:拍打后背表示怀念。
5. 素帛:白色的纸和布。
6. 汉阳之川:指长江汉水从汉阳流过。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李白笔下的《子夜吴歌·春歌》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作者通过生动真实的笔触,抒发了对儿女的思念之情。诗以景为入口,描绘了江南春色:“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这里的“吴地”指的是南京,而桑叶的碧绿和蚕儿的三眠,则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景象。
随后,诗人将思绪转向了东鲁,想到家中春天的种种农事,自己却在江湖漂泊,已不知道田地是谁来耕种。这时,他的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不禁心急如焚,焦虑万分”,对离别已将近三年的家庭、田地、酒楼、桃树、儿女等一切,无不一往情深。
尤其是对儿女的深情关注,更是令人感动。诗人想象着他的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又想到他们失去了母亲许氏,不由得焦虑不安,“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在诗歌的最后,诗人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思念之情,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整首诗充满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儿女的无限怀念之情,感人至深。
本诗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就是充满了奇警华赡的想象。如“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此外还有“龟山北面田园谁”,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追思不舍;“手折花朵倚门闲,眼看儿女成一般”,则表现了诗人对儿女的深爱,以及离别之苦。
总之,这首《子夜吴歌·春歌》以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江南春色和诗人的怀乡之情,再通过诗人的深情描写儿女,表现了其深深的家国情怀,是一首真挚感人的诗篇。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题下注“在金陵作”可知,此诗作于金陵(今南京),创作时间在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至九载(750年)之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李白漫游时期,他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怀着抑郁不平之气离开长安,开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时期,历时十一年。这一时期,他广泛地游览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以梁园(今河南开封)和东鲁为中心。
当时,李白的家人寄居在山东,他非常想念他们。据考证,他在金陵居住期间写下了这首亲切感人的诗篇,表达了他对家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李白的散文和诗歌作品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被誉为“诗仙”。他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而且在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他的漫游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同时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可以说,这首《子夜吴歌·春歌》以其深情、真挚的笔触,展现了李白对家人深深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它描绘了江南春色,表达了李白怀念故乡的情感,也反映出他对家庭的深深眷恋和关爱。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