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及注释:
峨眉山上的月亮像半个轮子,正是秋天。月影投入平羌江的水中流淌。夜晚出发,沿着清溪前往三峡,想念着远在渝州的你,却无法相见。
注释:
峨眉山:四川省峨眉山市,著名的佛教胜地。
半轮秋:指秋天的半个月亮,也可以理解为月亮的半圆形。
影:月亮的影子。
平羌江:四川省的一条江河,流经峨眉山市。
夜发清溪:离开清溪出发。
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君:思念远方的人。
下渝州:指到达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李白、半轮明月、山头、月亮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发现到了渝州。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诗中借峨眉山的月色来表达诗人的壮志豪情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该诗以峨眉山的月亮为主题,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和豪情壮志。
诗中首先描述了月亮高高挂在峨眉山顶,倒映在江水里的景象,展现了峨眉山的秀美和清幽之处。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乘船顺江而下,穿越许多地方,欣赏不同的风景,并与山月相伴的场景来表现自己内心的轻松愉悦,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处为快先须闲”更是表达了诗人四方游历,无所畏惧的豪情壮志。
然而,这首诗的解读却存在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诗中流露出了诗人的凄婉之情,而有些人则认为诗人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下经过的许多地方来对比,从而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通过分析李白出川的动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李白已经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这个时候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
在整首诗中,诗人将峨眉山的月亮作为主题,并以其为象征,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和豪情。他通过对月色的描绘,展示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在远方游历中所体会到的快乐与自由。整首诗以峨眉山月之美为核心,将自然景色与人生情感融为一体,展示了诗人豁达超脱、追求自由和追寻真理的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一:
这篇文章讲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在出蜀途中创作的《峨眉山月歌》,这首诗以峨眉山上的月亮为主题,描绘了秋夜行船时月色的美丽景象。诗句“秋月扬明辉”,描绘了秋高气爽,月光明亮的场景,而“影入江水流”则生动地展现了月影随着江水流动的情景。
通过整首诗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有着追求自由和豁达超脱精神的人,他抱着四方之志出游远行,所感所思广阔而豪放,也不离乡离家不舍,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整首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情感真挚,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它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将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示了诗人追求自由、追求美好的内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该诗被誉为李白的名篇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阅读这首诗歌,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感受到了诗人壮志豪情、豁达超脱的风貌,让读者深受启迪和感动。
赏析一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当时李白在四川短暂停留,初次出游远行,并在船上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于是创作出这首《峨眉山月歌》。
诗中所提到的峨眉山、平羌江、清溪驿、三峡和渝州等地,都是四川省境内的著名景点和行程路线。当时,这些地方的山水之美以及自然景观的壮丽都给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描绘了一幅秋夜行船的场景,通过描写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以及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的情景,展现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诗歌中呈现的辽阔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峦、清澈如镜的江水以及明净高悬的秋月,都是中国四川地区所特有的自然景观。
总之,这首诗歌通过对四川地区著名景点和行程路线的描写,体现了李白的文化背景和创作意图,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体现在了他所创作的诗歌中,使得李白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