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及注释:
烛龙栖寒门,光辉依早晨而开启。
日月照耀,为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呼啸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毁。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实在可怜。
别时提剑救边去,留下虎文金鞞靶。
其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堵塞,北风雨雪恨难消除。
注释:
烛龙:龙形烛台,寒门:指贫寒之家。
光曜:光芒闪耀。
日月照之:指烛龙的光芒比日月还要亮。
北风号怒:指北风猛烈刺骨。
燕山:山名,位于今河北省。
轩辕台: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居所。
幽州思妇:指在幽州的思念丈夫的妇女。
停歌罢笑:指因思念丈夫而停止歌唱和欢笑。
双蛾摧:指双眼失明。
倚门望行人:指在门口倚着门框,望着远方的行人。
长城:指中国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
金鞞靫:古代的一种弓箭装备。
白羽箭:箭翎为白色的箭。
蜘蛛结网生尘埃:指箭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蜘蛛在箭上结网,箭身上积满了灰尘。
箭空在:指箭已经没有了主人。
黄河捧土:指黄河泥沙很多,可以用来填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指北风、雨、雪等自然灾害难以避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传说在北国寒门这个地方,住着一条烛龙,它以目光为日月,张目就是白昼而闭目就是黑夜。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在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个思妇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紧锁。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盼望着她丈夫的到来。她的夫君到长城打仗去了,至今未回。长城那个地方可是一个苦寒要命的地方,夫君你可要保重啊。丈夫临别时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传说:关于这个故事的历史和来源尚不明确。
烛龙:类似于传说中的巨龙,代表着神秘、神圣的力量。
白昼:日间。
思妇:即思念丈夫而愁眉不展的妇女。
长城: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防御工程,位于中国北方。
苦寒要命:十分寒冷。
箭袋:装箭的容器。
白羽箭:箭上装饰有白色的羽毛,为精良兵器。
铺天盖地:形容气势或场面极其宏大,无法遮掩。
焚之为灰:烧成灰烬。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价:
这篇评价主要对一首诗的夸张手法进行了探讨。诗中使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黄河捧土尚可塞”等夸张语句,但是这种夸张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正如鲁迅所说,“只有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才有生命力。”作者成功地将自己强烈的感情通过夸张表现出来,虽然读者知道这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却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
此外,诗歌的描写方式也非常自然流畅,没有露出任何斧凿痕迹。这让人想起胡应麟所说的李白乐府诗“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这样的诗歌深深地触动着读者的情感和想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夸张手法,并将作者强烈的感情通过夸张表现出来,同时也展现出自然流畅的诗歌描写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价详情»
赏析:
括,燕山雪花大如席,使人感受到北国的冰天雪地,其中“轩辕台”更为特殊,因为这里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征战四方的起始之地,它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发源和辉煌,因此与北方苦寒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北风行的主题。
接下来的几句诗意境虽然不如前面几句壮阔,但却是个人情感的抒发:“闲窗寂静深,独坐愁无尽,孤灯寒照夜长。”作者写出自己孤寂的心情,并借用冬天的寒冷和长夜的凝寂来烘托。这样的写作手法虽然平淡一些,但却更具有人情味,使得整首诗更加饱满。最后一句“何时听取北风声,快哉快哉飞天行”则展现了诗人面对苦难的乐观态度,他虽然身处北方苦寒之地,却能把北风当做友人,借风声逃离世俗的扰嚷。
总之,《北风行》以其气势恢弘的开篇和意境深远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北国的雪域中去;而后半部分则是诗人的个人情感抒发,使得整首诗更具有亲切感。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神话传说的引用等手法,构建出北国苦寒的严峻环境,同时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着眼于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从而达到了抒发情感、凝聚民族精神的目的。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北风行》是一首唐代诗歌,据记录,它的作者是佚名。虽然作者不详,但这首诗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李白曾在公元752年秋季在幽州游玩时创作了这首诗。这时正值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叛乱爆发,统治者追求奢侈享受而不顾民生,使得国内局势动荡不止,民不聊生。
这首诗通过描述北方一位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反映了安禄山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北风和雪花等自然景象的描写极其逼真生动,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恢宏、冷酷,也让人对征战的艰辛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句诗则使轩辕黄帝征战四方所在的地方变得更富有历史意义。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唐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李白的政治态度密切相关。安禄山叛乱时期,军队在北方地区横行霸道,破坏了当地的经济与文化,导致了人民生活的荒废,李白用这首诗来反映了当时民众普遍的不满情绪和对安禄山反叛行为的谴责。
总之,《北风行》是一首反映唐代社会背景和政治态度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的抒发,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安禄山反叛罪行的不满和谴责,同时也表现了李白对于时局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