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译文及注释:
清澈的小溪带着长长的草,车马悠闲地走着。流水似乎有意思,傍晚的鸟儿相互归还。
荒凉的城池临着古老的渡口,落日满山间。迢迢嵩山高耸在下方,回来就闭关修炼吧。
注释:
清川:清澈的小河。
带长薄:河水缓缓流动,像是一条长长的丝带。
车马:指行人或车马。
去闲闲:悠闲自在地离去。
流水如有意:河水似乎有着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流淌。
暮禽:傍晚时的鸟儿。
相与还:一起回归。
荒城:荒废的城池。
临古渡:在古老的渡口旁。
落日:夕阳西下。
满秋山:秋天的山峦被晚霞染红。
迢递:遥远而曲折。
嵩高:指嵩山,是中国五岳之一。
闭关:闭门修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清澈的川水繞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注释:
川水(chuān shuǐ):指江河流水。
荒凉(huāng liáng):形容荒芜、凄凉、人烟稀少。
落日(luò rì):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余晖(yú huī):太阳落山后在天空中的残留光辉,即晚霞。
古老(gǔ lǎo):存在时间久远,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
渡口(dù kǒu):过江河时的河岸。
遥远(yáo yuǎn):距离极远的意思。
高峻(gāo jùn):高大陡峭的样子。
谢绝(xiè jué):拒绝、推辞。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玄宗年号开元时期(公元713—741年),唐朝皇帝常住东都洛阳。当时的大诗人王维因为被贬到了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然而他仍然有着梦想和追求,于是他在洛阳附近的嵩山找到了一个隐居之所。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他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回嵩山时所作。
可以想象,当时的王维正处于遭受挫折、无法施展才华的困境中,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和创作追求,而是在嵩山寻找到了一个安静、清幽的地方,重新开始了创作生涯。在这个背景下,他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表达了他对一位亲人即将离去的情感,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
这首诗的诗情画意十分凄美,通过作者对于旅行者的送别,描绘了一个充满离愁别绪、怀念乡土的场景。王维以他独特的美学眼光,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互相映衬的效果。同时,他也让这首诗歌跨越了时空的枷锁,成为历代文学爱好者所追捧的经典之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详情»
评析:
这篇诗歌评析分析的是一首归隐题材的古诗,其中所描述的情境和心情涉及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同时也借景描情,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在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首联“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描绘了诗人归山出发的情景,通过对流水、鸟儿和车马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安逸和从容。第二联“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则更进一步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最后一联“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则以景物为背景,以诗人的退隐为主题,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厌倦和对自然世界的向往。整篇诗歌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强,是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寓情于景的古典诗作。
评析详情»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