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
译文及注释:
多令,与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同,时为八月五日。
芦叶满布满汀洲,寒沙带着浅浅的流水。二十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南楼。船还系在柳树下,却依然不稳,时间又过了几天,已经到了中秋。
黄鹤停在矶头,故人是否还在人世?旧时的江山,现在只剩下新的忧愁。我想买些桂花,和酒一起载着,但我已不再是年轻的游子。
注释:
多令:指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将进酒》中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阜之: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字。
刘去非: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字。
石民瞻:唐代诗人石崇的字。
周嘉仲:唐代诗人周贺的字。
陈孟参: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字。
孟容:唐代诗人孟郊的字。
八月五日:指农历八月五日,即中秋节。
芦叶满汀洲:汀洲是指江河边的沙洲,此处指江河边上的芦苇丛。
寒沙带浅流:指江河边上的沙滩浅水。
二十年、重过南楼:指作者二十年前曾经来到南楼,现在又来到南楼,感慨时光飞逝。
柳下系舟犹未稳:指作者曾经系舟在柳树下,现在回来时舟还没有稳定。
能几日、又中秋: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到了中秋节。
黄鹤断矶头:指黄鹤楼,矶头是指楼前的石头。
故人今在不:指作者的故人是否还在人世间。
旧江山、浑是新愁:指即使回到了曾经熟悉的江山,也会有新的愁苦。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指作者想要和故人一起品尝桂花酒,但是故人已经不在人世间,只能怀念过去的少年时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本文赏析的对象是一首《唐多令》。这首词被后人誉为“小令中之工品”,在描写秋日重游旧地时,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哀愁。作者细腻流畅的文辞和圆滑和谐的韵律,带有一定的板滞和不自然,表现出作者在享受山水风光乐酒留连的表面下,内心沉重的情感和失落。这种淡淡而深沉的哀愁,如同满汀洲的芦叶和带浅流的寒沙般令人难以排遣。作者在面对黄鹄断矶大江东去时,无法流露出豪情壮志,只能叹息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更何况古人之面貌乎。《唐多令》情景真切,情感真挚,意境深邃,突破传统词的局限,体现了作者个性的独创性和境界的高超。这首词虽然表面上描绘的是秋日山水,实则暗寓家国之忧,以描述缺憾和不满足的方式反映社会和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愫,通过感性和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境遇的认识和思考。
赏析一详情»
赏析一:
《唐多令》是中国唐代早期词人刘过之所作,被誉为“小令中之工品”。这首词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岁月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之事的无奈和忧愁。
词中描述了词人在秋日重登武昌南楼的场景,通过表层山水风光和饮酒留连的情节,透露出词人内心沉重的失落和无奈,让人深感酸楚。词语流畅自然,韵律和谐圆滑,在表现情感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和成就。
词中多处描写了缺憾和不满足,如黄鹤山头的“白云千载空悠悠”,柳下系舟未稳,“中秋将到未到”,黄鹤矶断,故人不见等等,这些情景和细节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悲凉。
此外,《唐多令》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通过“大抵物真则贵,真则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的表述,词人借古讽今,对当时社会现状提出了质疑和批判。
总之,《唐多令》以其深刻的思想、流畅的文辞和和谐的韵律,成为唐代早期词作中的佳品,也是刘过之在词歌创作方面的代表作品。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安远楼》是宋代著名词人刘过的代表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词风和深刻的思想感情。
首先,词人通过一泓寒水和满目荒芦的描绘,点出登楼所见的环境的萧疏和低徊,凸显出他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这种虽然并未展现出山水美景,却让读者感受到了沉重的心理压抑和悲情的画面,很好地解答了“怀才不遇”的情感复杂性。
其次,刘过在词中借重过武昌南楼之机,感慨时事,抒发了自己对于世道的一种失望和无奈之情。以“垂暮之身”,逢此乱局,他的词中透露出深深的忧国忧民情怀,反映出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守护之心。
最后,刘过的词风独特,在不同于辛派阵营的作品中,展现出一种豪迈、俊逸的独特风格,这也是他在辛弃疾之外占据重要一席的原因之一。就像刘熙载所说:“刘改之词,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足以自成一家。”
总之,《安远楼》以其独特的词风和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通过点出环境的寒凉和荒芜,抒发了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反映出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无奈和失落。同时,词人刘过的独特风格也让这首词在众多名篇之中脱颖而出,成为后人传诵的经典佳作。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安远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佳作,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安远楼位于武昌黄鹄山上,是一座建于1186年(淳熙十三年)的南楼。据传,当时著名的词人姜夔曾在此自度《翠楼吟》词纪。而这座楼的小序中也记载了历史事件,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落成,与刘去非等友人登高观景,并留下了诗篇见志。
刘过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两次担任过参知政事的职务。据史书记载,他曾经数次游览过黄鹄山上的安远楼,感叹这里的风景别有一番风味。但是,在他最后一次登高望远之时,心头却愁绪万千。当时,南宋的国势已然衰落,政府内部的腐败和外面的入侵都让他感到非常的担忧。
当时南宋的实权掌握在韩侂胄手中,他一心想着用战争来获得功名。然而,南宋朝廷的军备废驰,国库空虚,将才难觅,一旦挑起战争,就会兵连祸连,生灵涂炭。在这样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刘过逢此乱局,虽风景不殊,却触目有忧国伤时之恸,深深地反映到了他的词中。
最终,《安远楼》这首词成为了南宋时期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缩影。同时,它也成为后世文学家们的范本和启示,鼓舞着人们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同一帮友人在安远楼聚会,酒席上一位姓黄的歌女请我作一首词,我便当场创作此篇。时为八月五日。芦苇的枯叶落满沙洲,浅浅的寒水在沙滩上无声无息地流过。二十年光阴似箭,如今我又重新登上这旧地南楼。柳树下的小舟尚未系稳,我就匆匆忙忙重回故地。因为过不了几日就是中秋。早已破烂不堪的黄鹤矶头,我的老朋友有没有来过?我眼前满目是苍凉的旧江山,又平添了无尽的绵绵新愁。想要买上桂花,带着美酒一同去水上泛舟逍遥一番。但却没有了少年时那种豪迈的意气。
解释:
1. 安远楼:位于古代城市建筑群保持较好的南京市秦淮河畔,是著名的文化名胜区。
2. 黄的歌女:指姓黄的女子,以唱歌为职业。
3. 词:唐宋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唐诗、宋词并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词以歌词为主,写意舒适自在,多在音乐中演唱。
4. 八月五日:历法上的节气,也叫“立秋”,表示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5. 芦苇: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枯叶指已经脱下并飘散在地面上的落叶。
6. 沙洲:沙地高于水平面,但比陆地低的地带,在江河入海口处容易形成。
7. 寒水:指水温较低的清凉的江河水。
8. 二十年光阴似箭:言说时间过得很快,转瞬即逝,二十年不过眨眼之间。
9. 南楼:古代建筑,指四周楼阁耸峙,景色宜人的楼阁,南楼即面朝南方的楼。
10. 柳树:高大的乔木,四季常青,在江南地区广泛种植。
11.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12. 黄鹤矶:位于长江流域的黄鹤楼下游三十公里处,是一座小山岛,因为形似鹤而得名,旅游胜地。
13. 桂花:桂花树花香扑鼻,是我国重要的观赏和食用植物。
14. 逍遥:自由随意、不受拘束。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过简介: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出生于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长大。刘过因四次应举不中,最终流落江湖,一生都是身穿布衣过完。 尽管身份卑微,但他的文学天赋鹤立鸡群,备受陆游、辛弃疾等文学巨匠赏识,同时他与陈亮、岳珂等人交友甚密。刘过的词风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他抗金抱负的豪迈之情,凭借他的狂逸而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他与刘克庄、刘辰翁一起被称为“辛派三刘”,并与刘仙伦共同被称为“庐陵二布衣”。 刘过逝世于昆山,江苏,现在他的墓地还清晰存在。他的主要作品有《龙洲集》、《龙洲词》等。可以说,刘过是南宋时期文学界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追求自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