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欤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译文及注释:
堂上谋臣摆放着尊贵的祭祀器皿,边头将士手持兵器。天时地利和人和的条件都具备了,可以出兵攻打燕国了吗?
今天楼台高耸,热闹非凡,明年将会带着锋利的刀剑征战山河。大家齐声唱着豪迈的歌曲,不久四方来贺。
注释:
堂上谋臣:指朝廷中的高官显贵。
尊俎:指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皿。
边头将士:指边疆守卫的军人。
干戈:指兵器,也指战争。
天时地利与人和:指成功的三个要素,即天时、地利和人和。
燕可伐欤曰可:指燕国可以攻打了吗?答曰可以。
楼台鼎鼐:指楼台高耸,鼎立稳固。
带砺山河:指带着磨刀石去磨练自己,准备应对未来的挑战。
大家齐唱大风歌:指众人欢聚一堂,共同庆祝。
四方来贺:指各地的人们前来祝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背景:
公元1204年,南宋宁宗嘉泰四年,当时的南宋国用不足,军备松弛,人心未集。为了建功固宠,南宋宰相韩侂胄定议伐金。尽管当时北伐本身意义不大,但对于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抗战派军民长期受压制的情况而言,这次北伐还是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然而,很快韩侂胄便带领军队北上,最终遭到了惨败,这场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刘过为祝贺韩侂胄的生日而写下了这首名为《九江好词》的词作,以表达爱国军民企盼北伐获胜的心声。词中上半片描述了北伐的美好前景,有善谋的贤臣和能战的将士,并且天时地利人和都对南宋有利,因此伐金是切实可行的。作者由此表达了对自己实力的自信和肯定,挑战时代的自卑和畏敌情绪。
下半片则讲述了当时的治国形势和韩侂胄本人。作者首先提到了今日的治国情况,之后则突出了明年胜利在握的豪情壮志。词作中使用了大量前人成语和典故,展现了刘过出色的表现力。整篇词与历史紧密联系,表达了南宋朝廷抵御外敌的坚定意志和人民对战争胜利的渴望。
背景详情»
赏析:
《九江好词》是南宋刘过所作,是一首振奋人心、气吞山河的豪迈之作。词中上半部分描绘了北伐的广阔前景:善谋的贤臣和能战的将士,天时地利人和,为南宋王朝伐金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和肯定,挑战了时代的自卑和畏敌心理。而下半部分则把目光聚焦到韩侂胄身上,预示了胜利的呼唤和豪情壮志。全篇与历史紧密相连,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艺术上,该词融合了大量前人成语和典故,展现了出色的表现力。例如,“天时地利与人和”这一成语源于《孟子》,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同时也符合了向韩侂胄祝寿的意图。而“‘燕可伐欤?’曰:‘可’”则采用了《孟子·公孙丑下》中的话语,巧妙地完成了对下片的过渡。此外,“带砺山河”的形象表述也符合了整篇词的气概,显示了作者豪放不羁的个性。
总之,《九江好词》以其饱满的情感和巧妙的技巧,成为了南宋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传承了辛词精神,展现出了作者的才华和能耐,在历代文人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赏析详情»
注释:
刘过是中国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在唐代成为古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1. 尊俎:古代宴会上使用的酒器具。
2. 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意即没有参与宴席仍然能够了解外界事情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晏子是战国时期晋国大夫,他曾经在自己家中修建高大的楼台,因此也被称为“晏子楼”。他的言行举止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睿智的。
3. 燕可伐欤:问“你们是否同意攻打燕国?”
4. 燕借指会心:这里的“燕”原指燕国,但在这里表示两人的心意相通。
5. 楼台:指宴席所在的相府。
6. 鼎鼐:古代使用的炊具,用来烹煮食物。这里比喻宰相治理国家的能力,因为宰相的职责就像调制菜肴一样需要合适的技巧和方法。
7. 大风歌:汉朝创作的一首著名歌曲,以表达一种热情洋溢的情绪和对国家统一的庆祝和祝福。
注释详情»
刘过简介: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出生于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在庐陵(今江西吉安)长大。刘过因四次应举不中,最终流落江湖,一生都是身穿布衣过完。 尽管身份卑微,但他的文学天赋鹤立鸡群,备受陆游、辛弃疾等文学巨匠赏识,同时他与陈亮、岳珂等人交友甚密。刘过的词风与辛弃疾相似,表达了他抗金抱负的豪迈之情,凭借他的狂逸而具有独特的风格。因此,他与刘克庄、刘辰翁一起被称为“辛派三刘”,并与刘仙伦共同被称为“庐陵二布衣”。 刘过逝世于昆山,江苏,现在他的墓地还清晰存在。他的主要作品有《龙洲集》、《龙洲词》等。可以说,刘过是南宋时期文学界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追求自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和价值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