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译文及注释: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注释:
湿云:指潮湿的云雾。
溪桥:小溪上的桥。
嫩寒:初春时的寒气。
东风影:指东风吹拂树枝的影子。
水声长: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一枝和月香:指一朵花在月光下散发出的香气。
人怜花似旧:指人们喜欢古老的花卉品种。
花比人应瘦:比喻花儿在寒冷的气候下显得瘦弱。
莫凭小栏干:不要倚着栏杆,应该走近花丛欣赏。
夜深花正寒:夜晚气温更低,花儿更加寒冷。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江城子》是苏轼家喻户晓的词作之一,被誉为“风流才子”的标志性作品。
词的上片以描写环境为切入点,通过描写月色、桥下水声、梅花树香气等景物,刻画了一幅宁静、恬淡的画面。在描写中,苏轼运用了仰视和俯视的手法,以及人格化等技巧,使得每一个景物都具有鲜明个性,同时也融合成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尤其是通过“一枝和月香”这个妙趣横生的描写,苏轼将月与花巧妙地结合起来,既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性,又富有诗意。
下片则以表现情感为主线,通过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刻画出一幅缠绵、思念的画面。在描写中,苏轼巧妙地使用互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使得形象更加鲜活,同时也表达了情感的深度。特别是最后两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更是将情感推向了高潮,使得整个词作在情感上达到了极致。
总的来说,苏轼的《江城子》不仅具有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展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巧妙描写,苏轼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呈现出来,从而使得《江城子》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冬至,苏轼正在旅途中。他从泗洲(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出发,途经楚州(今江苏省境)。在途中,苏轼来到了蔡景繁的西阁,并和王元龙见面。与此同时,楚州的守田也前来拜访苏轼。当时,苏轼心情愉悦,对身边的侍女充满感激之情,于是赋下了这首词作为嗔赠。
这首《菩萨蛮》是苏轼晚年所作,被誉为东坡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描述了一个美丽、聪明、善良的佛教信徒佛印郎君,在寻觅自己的丈夫过程中,忍受了许多苦难和折磨,最终得以与丈夫团聚,成为夫妇共结连理的动人故事。
这首词起初并未公开发表,而是在那个时代流传于私人之间。然而,正是由于其美妙动人的歌词和朴实直白的风格,使得《菩萨蛮》逐渐走红,成为了后世传唱不衰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旅途中所作,借助一首歌谣表达自己对侍女的感激之情。通过咏史抒情、抒发自己的情感,苏轼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感受融入到词中,塑造出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正是因为这种上佳的创作背景,使得《菩萨蛮》成为了宋代文学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汉字译文】
潮湿的(潮濕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長長)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小小的)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注释】
潮湿:形容空气中含有很多湿气。
凝滞:停滞不动。
溪桥:小溪上的桥。
轻寒:微凉的寒气。
穿透:透过。
长长:形容声音低沉而持久。
梅枝:梅花的枝干。
揉和:融合,交融。
俊秀清瘦:形容花朵的姿态。
寂寞:孤独、冷清。
栏杆:栏杆,护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