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荒城自萧索,万里山河空。天高秋日迥,嘹唳闻归鸿。
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临此岁方晏,顾景咏悲翁。
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
译文及注释:
荒城:荒凉的城池。
自萧索:自然而然地显得萧条。
万里山河空:千里之外,山河空旷无人烟。
天高秋日迥:秋日的天空高远,清晰明亮。
嘹唳闻归鸿:听到归来的大雁高声鸣叫。
寒塘映衰草:寒冷的池塘映照着凋零的草木。
高馆落疏桐:高大的宅院里,稀疏的桐树落叶纷飞。
临此岁方晏:面对这样的景象,心情渐渐平静。
顾景咏悲翁:回顾过去,怀念已逝的老人。
故人不可见:已故的朋友再也无法相见。
寂寞平陵东:平陵东边的寂静孤独。
注释:
荒城:荒凉的城池,指已经废弃或被毁坏的城池。
萧索:寂静冷落的样子。
万里山河空:形容荒凉寂静的景象。
天高秋日迥:秋天的天空高远,明亮清晰。
嘹唳:高声鸣叫。
闻归鸿:听到归来的大雁的叫声。
寒塘:寒冷的池塘。
映衰草:映照着凋零的草木。
高馆:高大的宅院。
落疏桐:落叶稀疏的桐树。
岁方晏:年岁已经平静安稳。
顾景咏悲翁:回顾景物,悲叹老人的寂寞。
故人:已故的朋友。
寂寞平陵东:平陵东边的寂静孤独之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王维的《边塞》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歌,通过对荒芜城池和孤雁孤舟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苍凉、悲壮的边塞世界。整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直接表达了守卫边疆的士兵们孤独、辛苦、无奈的境况。这也是王维在此诗中想要表现的文化内涵,即表达他对戍守边疆英雄的同情和尊重。第二部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则更多地从景观与意象入手,通过荒芜城市、凄厉鸣叫的鸿雁,给人一种萧条、怀旧的情绪。整首诗以“自”和“空”两个字作为主题,深刻传达出边塞之地的荒芜和苍凉。
在第一联中,“自”和“空”两个字贯穿全文,描写着荒废城池和失落的英雄事业,这些都为空荡之地。而在第二联中,则通过高远阔大的场景和哀怨孤雁的形象,真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与阴影。王维通过独特的景观描写和感情表达,打造出一幅寂静、萧索、凄婉的意境图画。就如同李白《将进酒》中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样的景象在读者眼中会留下深深的印象,也因此成为经典之作。
通过对于王维《边塞》的赏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渗透着作者深沉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表现了戍卫边疆英雄事业的苦难,更传达了一种历史文化与人性关怀的精神内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溯经典,去探究文学蕴含的内在价值和美学意义。因此,《边塞》这首诗也具备了很高的启示意义。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二年、韦陟、李林甫、吏部侍郎
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韦陟因为被李林甫排挤,从吏部侍郎一职调任至襄阳太守。这个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无疑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冷遇和不适。对此,他的好友王维深表同情,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中,王维写下了偌大的山河以及萧瑟凄凉的气氛。他运用了大量清丽富于情感的描写,表现出他对韦陟此时孤寂无助的境遇的同情和思念。全诗铺开一个寂静清冷的秋天景象,直白而刻骨地反映了韦陟的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
王维在这首诗的写作过程中,既注重意境的表达,又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整篇诗歌显得非常真切动人。这种画面化、感性化的表达方式,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王维这首诗歌所表现出的同情之情和对友人身处逆境的关切,不仅凸显了王维作为诗人的感性和纯真,同时也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间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城郭荒凉本自荒凉,冷落万里山河分外辽阔澄空。秋高气爽显得太阳更远,南归鸿雁传来哀鸣凄切。塘水寒碧倒映残荷枯草,馆舍高耸飘落几叶梧桐。正当这一年将尽的时节,顾影徘徊吟咏起思悲翁。老朋友已经难以见到了,你寂寞地独处平陵之东。
注释:
城郭:指城市的城墙和城门。
荒凉:形容荒芜、冷落。
万里山河:广阔的山川。
辽阔澄空:广阔而清澈的天空。
秋高:秋天的天很高,没有云彩,显得格外明亮。
气爽:天空干燥,气候清爽宜人。
南归鸿雁:南飞的鸿雁。
寒碧:寒冷而清澈。
倒映:反射。
残荷枯草:指残存的荷花和枯黄的草木。
高耸:高耸入云。
几叶:有几片叶子。
梧桐:落叶乔木,古代常用作祭祀和文人雅士喜欢栽植的树种。
一年将尽:指秋末冬初。
顾影徘徊:形容一个人独自在寂静的环境中漫步,感慨自己的心情。
寂寞:孤独、冷清。
平陵之东:指平陵东部地区。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