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译文及注释:
晚年只喜欢安静,万事不牵挂。只顾自己,没有长远的计划,只知道回到过去的林中。
松树的风吹开了束缚,山上的月光照着弹琴的人。你问我贫富的道理,我却沉浸在渔歌深处。
注释:
晚年:指作者晚年的状态。
唯好静:只喜欢安静。
万事不关心:对世事漠不关心。
自顾:只顾自己。
无长策:没有长远的计划。
空知:只知道。
返旧林:回到曾经熟悉的环境中。
松风:松树的风。
解带:指放松心情。
山月:山上的月亮。
弹琴:指自娱自乐。
穷通理:指人生的得失和成败。
渔歌:指渔民的歌声。
入浦深:深入港口。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温婉幽静而脱俗著称。其中,诗作《送友人》是一首描写自己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的诗品,也是他晚年诗风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以描写情感为主,较少涉及景物描写。在三、四句中,王维隐含了自己对朝政不满的牢骚,通过“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这句话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面上看,这种消极的态度可能让人感到惋惜,但仔细考虑,“唯好静”的“唯”字却意味着深层次的沉思和清醒。王维此时虽任京官,却已经对朝政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并不想同流合污,反而选择了追求内心平静和纯洁,与真心相伴。这种淡定和孤独的境界,使人联想到佛教哲学的禅修境界,也预示着他后来进一步的修行和归隐。
王维早年有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希望。但是,当张九龄罢相之后,李林甫成为朝中奸臣,政治局面日趋黑暗,王维的理想随之破灭。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他既无法同流合污,又无力改变这个局面。在“自顾无长策”的表述中,王维表达了他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从未受到迫害,他升官了,但他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却越来越加深了。在这种情况下,“空知返旧林”一句话表达了他的困惑:理想破灭了,归隐何益?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奈和痛苦,他才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和内心精神的净化。
总之,《送友人》是王维晚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他通过诗歌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选择,借缅怀友人之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温婉幽静的诗风展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追求。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背景与他与张九龄的交往和政治抱负密不可分。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当时王维已经五十岁,已经是名声渐起的诗人。此时张九龄已成为权倾朝野的大臣,而王维尚在官场上奔波,但他曾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抱负,张九龄为相时,他皈依张主张的拥护者,并得到张的提拔和器重。然而,张九龄却在李林甫排挤下被罢相,这对王维意义重大,让他失望和沮丧。因此,他寄了此诗给张九龄,表达了自己对朝政的失望,以及他将远离朝廷,归隐山林的想法。
此后王维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内心矛盾而痛苦,更加笃信佛教,以此求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而这首诗则体现了他的心理状态,既不想同流合污,只好洁身自爱,走隐逸之路。正如诗中所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他将自己视为一只自由的鸟,不受世俗拘束,追求纯净的心灵,与真心相伴,这也是他后来生活的意态。
总之,《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他的情感,也反映了他时代下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倾向。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伊,指女子。
伊消得人憔悴,是说为了追逐女子而疲惫不堪,这里可理解为投身于世俗政治的生涯中,以致形容颓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伊人”指所爱之人。古代诗文中,“伊人”多有指女子之意。出自《离骚》。
在水一方即是指相隔遥远,水为隔阂。
独钓寒江雪,江边一树梅。
此二句意境相似,句式相同,形成对仗,形象地表达了孤独、清寂的意境。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籁。
这里的“半壁见海日”,比喻观察事物的局限性,即大海遥不可及,在视线范围之内的仅是海洋上部的视野。 “天籁”形容音乐悦耳动听,具有神秘、高妙之意。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维(692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画家,号称“诗佛”。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王维早年诗作充满爱国热情,晚年笃信佛教,因此其晚期作品中融合佛法,充满禅意。
王维受母亲影响,精通佛学,其字“摩诘”,是取自佛教的《维摩诘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