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拼音译文赏析

  • lán
    huā
    màn
    ·
    chú
    zhōu
    sòng
    fàn
  • [
    sòng
    ]
    xīn
  • lǎo
    lái
    qíng
    weì
    jiǎn
    duì
    bié
    jiǔ
    qiè
    liú
    nián
    kuàng
    zhǐ
    zhōng
    qiū
    shí
    fēn
    hǎo
    yuè
    zhào
    rén
    yuán
    qíng
    shuǐ
    guǎn
    gòng
    西
    fēng
    zhī
    děng
    sòng
    guī
    chuán
    qiū
    wǎn
    chú
    jiāng
    shàng
    shēn
    ér
    dēng
    qián
  • zhēng
    shān
    biàn
    便
    hǎo
    cháo
    tiān
    diàn
    殿
    zhèng
    xián
    xiǎng
    bàn
    chéng
    míng
    liú
    jiào
    shì
    cǎo
    què
    qiǎn
    chóu
    biān
    cháng
    ān
    rén
    wèn
    dào
    xún
    cháng
    jiǔ
    zhī
    rán
    duàn
    qiū
    xiāo
    luò
    yàn
    zuì
    lái
    shí
    xiǎng
    kōng
    xián

原文: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等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译文及注释
老年时感情淡薄,对离别之酒也感到畏惧,怕时间的流逝。更何况在中秋佳节,明月虽然十分美丽,却不再照耀着完整的人圆。无情的江水不顾一切地流淌,只有西风陪伴着送别的船只。秋天晚上,在莼鲈江畔,孩子们在灯前玩耍。我穿上征衫,准备前往朝天门。在玉殿中,我思念着贤人,想到深夜还要承担国家的重任。虽然留下来教导后人,但我也要为边疆筹谋。在长安,故友问我,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喜欢喝泥酒。眼前秋霄中的落雁让我心神俱醉,弹奏空弦时也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注释:
老来情味减:指年老后感情变得淡漠。

对别酒:指离别时喝的酒。

怯流年:指害怕时间的流逝。

屈指中秋: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中秋节。

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指月亮虽然很圆,但是没有照亮人的心。

无情水、都不管:指江水不会因为人的离别而停止流动。

共西风、只等送归船:指西风会帮助船只顺利归来。

秋晚莼鲈江上:指在江边品尝秋天的美食。

夜深儿女灯前:指夜深人静时,家中的孩子们在灯光下读书或玩耍。

征衫:指出征时穿的衣服。

便好去朝天:指出征去往天子所在的京城。

玉殿正思贤:指在皇宫中思念贤才。

想夜半承明:指在夜深人静时思考国家大事。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指留下来教育后人,但也要派遣军队守卫边疆。

长安故人问我,道寻常、泥酒只依然:指在长安的老朋友问我,是否还像以前一样喜欢喝泥酒。

目断秋霄落雁:指眼前的秋天景色和飞过的大雁让人感到心醉。

醉来时响空弦:指喝醉后听到空弦的声音,感到心旷神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创作的经典之作,名为《青玉案·元夕》。词中情感豪放,气势宏伟,极富震撼力。 词的开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一下子引发了词人内心的沉思和感慨,也让读者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词人深情地送别了范昂,并表达了自己对他的赞扬和期望。范昂作为他的同事,将前往临安为国家出谋划策,这也让辛弃疾感到十分欣慰和慷慨悲凉。 词人在词中反复使用“怯流年”的意象,表达了他对时间匆忙流转的感叹和无奈。他希望借此激励范昂珍惜时光,勇攀高峰,实现人生价值。整首词语言雄奇,度量广阔,气韵澎湃,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辛弃疾从自身的经历和境遇出发,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形势的动荡和困境。他通过词言传身教,呼唤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家积极奋斗,为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而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词深情而又慷慨,道尽了众生百态和人生百味,也颂扬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佳作之一。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宋朝时期的乾道八年,也就是公元1172年。当时,辛弃疾正在滁州任职稼轩一职,而范昂则出任了滁州通判一职,成为了他的得力副手,双方协同执政,治理着当地的政务事宜。 然而,好景不长,范昂在滁州任职期间已经届满,即将离开这个城市。在这个秋天的某一天,稼轩写下了这篇词,为他送行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辛弃疾选择了写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并非巧合。辞章文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盛行,饱含深情的辞章文学更是备受欢迎。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辞章文学家,以其对爱情、友情等情感的深度描绘和抒发而著称于世,被誉为“江湖一代文豪”。 据资料显示,这首送别词名为《青玉案·元夕》,作者以述怀、送别等手法,表达了自己面对岁月流转,生命衰老的感慨和对朋友范昂的深情祝福。这首词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动人心弦的佳作之一。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 【注释】: 1. 圆月:指中秋之夜的圆月。 2. 归舟:指送别的船。 3. 莼菜羹、鲈鱼脍:指中秋时节的佳肴,也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4. 翰林院:宋代官府设立的文学学术中心机构,负责草拟文件、诏书、嘉奖等文书。 5. 承明庐:承明殿的前殿,为宋代皇帝听取翰林院文人学士的表达和建议的地方。 6. 落雁:落南方过冬的候鸟,常出现在中秋夜空中,寓意离人思乡。 7. 空弦:无人弹奏的琴弦,象征着情感的空虚和孤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