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译文及注释:
我非常喜欢带湖,它的翠绿色展开了千丈。先生无事,只是一天走了千回。我和鸥鸟结盟,今天盟誓已经完成,来往不要相互猜疑。白鹤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去找它。
打破青萍,排开翠藻,站在苍苔上。看着鱼儿,笑你的愚蠢,不明白我举起酒杯的意思。曾经的废弃沼泽和荒芜山丘,今夜明月和清风,人世间欢乐和悲哀。东岸的绿荫不够,还需要种植更多的杨柳。
注释:
1. 带湖:指太湖,古代著名的大湖之一。
2. 千丈翠奁:形容太湖的美丽景色,翠奁指绿色的帷幕。
3. 先生:指诗人的朋友。
4. 杖屦:指拄着拐杖穿着草鞋的样子,表示诗人的朋友是个隐士。
5. 同盟鸥鸟:指与鸥鸟结盟,表示与自然和谐相处。
6. 白鹤:指神仙常常乘坐的白鹤,表示诗人希望与朋友一起寻找神仙。
7.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形容水中的植物,青萍、翠藻都是水草,苍苔是水中的青苔。
8. 窥鱼笑汝痴计:指诗人看到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觉得它们很聪明,而自己的计划却显得愚蠢。
9. 废沼荒丘畴昔:指曾经荒废的沼泽和丘陵,表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10. 人世几欢哀: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表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11. 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指东岸的树木不够繁茂,需要种植更多的杨柳树,表示对环境的关注和呼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辛弃疾的《带湖赋》上阕的分析和解读。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带湖的深情厚爱。
首句“甚爱”二字统摄全篇,说明了其写作动机。接下来,作者用比喻之法描绘出带湖的美丽景色,令人惊叹不已。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心甘情愿地带着鸥鸟结盟为友,并恳求它们常来常往,不再相猜疑。
词中的“白鹤”二句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对眼前鸥鸟之爱。同时,在写下这些感慨后,他似乎也透露出孤独和无聊的情感。
总的来说,辛弃疾在这篇词中巧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带湖的景色和鸟类的描述中,表达出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尤其是在官场失意之后,表现出了对内心高尚与卓越追求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并被后来的文人所推崇。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题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作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当时,辛弃疾因为主和派的弹劾而被罢官,不得不回到信州上饶郡带湖的新居,开始了漫长的归田生活。在此期间,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比失落和绝望,但同时也有着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憧憬。
这首词即是在这种情境下创作而成。由于自然和人生的辽阔和短暂性,成为了辛弃疾最大的慰藉和安慰,也成为他在漫长的岁月中所依托的精神支柱。他在此时刻草拟出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来歌颂风景秀丽的建康城和深情厚意的友谊,并以此来寄托对于壮志未酬和不幸遭遇的不屈与坚韧。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仅反映了辛弃疾在主和派弹劾落职后的心情和境遇,也折射了南宋末年政局的动荡和社会的混乱。同时,它也代表了一个儒家士人在悲观和失落中如何通过文学作品来自我安慰和自我净化、追求内心的高尚与卓越。这种精神力量,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并被后来的文人所推崇。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放眼千丈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一片晶莹清澈。我闲居无事,手扶竹杖,脚穿麻鞋,徜徉湖畔,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鸥鸟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就应常来常往,不要再相疑猜。还有那白鹤在什么地方呢?请你也邀请它一起来。鸥鸟立于水边苍苔(tiáo)之上,时而拨动浮萍,时而排开绿藻,原来是在偷窥鱼儿,伺机而捕。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却不懂我此时举杯的情怀。昔日这里是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今夜已是月色皎洁,清风徐来。人世间几度欢乐,几度悲哀?河东绿荫尚嫌稀少,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注释:
带湖:古名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
麻鞋:用麻绳编成的鞋子。
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
鸥鸟:一种海鸟,有白色和灰色两种。这里也指其他在带湖周围生活的鸟类。
盟好:订下盟约,缔结约定。
相疑猜:相互怀疑猜忌。
苍苔:生长在潮湿处的软藻类植物。
绿藻:一种绿色藻类植物,常生长在浅水区或池塘中。在水面上漂浮。
情怀:内心的情感体验,指此时作者内心的感受。
池沼:泛指小型的湖泊或塘泊。
河东绿荫尚嫌稀少:河东是指黄河以东的地区,嫌稀少即认为绿树荫阴不足。这里反映出作者对环境的关注与期望。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