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字木兰花·立春》拼音译文赏析

  • jiǎn
    lán
    huā
    ·
    chūn
  • [
    sòng
    ]
    shì
  • chūn
    niú
    chūn
    zhàng
    xiàn
    chūn
    fēng
    lái
    hǎi
    shàng
    biàn
    便
    chūn
    gōng
    rǎn
    táo
    hóng
    ròu
    hóng
  • chūn
    fān
    chūn
    shèng
    zhèn
    chūn
    fēng
    chuī
    jiǔ
    xǐng
    tiān
    juàn
    yáng
    huā
    xuě
    huā

原文: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春天的牛和春天的杖。无尽的春风吹来海面上。就和春天的工人一起。染出桃花的颜色像肉红一样。

春天的旗帜和春天的胜利。一阵春风吹醒了酒醉。不像在天涯。卷起杨花像雪花一样。
注释:
春牛:指春天的牛,表示春天的到来。
春杖:指春天的拐杖,表示春天的到来。
春风:春天的风,表示春天的到来。
春工:指春天的工作,表示春天的到来。
染得桃红似肉红:指染色后的颜色像桃子或肉的颜色,表示春天的色彩丰富多彩。
春幡:指春天的旗帜,表示春天的到来。
春胜:指春天的胜利,表示春天的到来。
天涯:指远离家乡的地方,表示与家乡相比,春天的美景更胜一筹。
卷起杨花似雪花:指春天的风吹起杨树花,像雪花一样飘落,表示春天的美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谈到了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一词,它是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咏春词。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该词以立春的习俗为引子,上、下片句式全同,点明立春日的重要性。每一片的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通过对泥牛、青幡、春杖、春胜等情景的描绘,将迎春的喜悦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两片的第二句都是写“春风”,上片表现出地处海岛的特点,境界非常壮阔,而下片点明了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兴致勃发,情趣浓郁。两处写“春风”都有力地强化了全词欢快的基调。 接着,上、下片对应着力写景。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机。上片写桃花,通过“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感悟和对于春天的热爱之情。而下片写的是杨花,“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艺术手法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合来看,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一词以欢快跳跃的笔触、激昂奔放的情感,突显了他对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热情赞歌。同时,该词的上下片句式全同,紧密结合了海南之春的主题和立春习俗,展示了苏轼灵动的创作才华和对于大自然的敏锐洞察力。 赏析详情»


赏析二
此篇文章的主题是苏轼的《减字木兰花》一词,该词以欢快跳跃的笔触,突出了海南岛春天的边陲绚丽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成为中国词史上第一首对海南之春的热情赞歌。 在宋时,海南岛被视为遥远而荒凉的地方,前人偶有所咏,大都表现出流离失所、怅然若失的悲感。不同于其他逐客,苏轼却对异地风物由衷认同。他在《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诗中写到:“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表达出对异地风物的认同和自在随心的态度。这种旷达人生观也贯穿于他的创作当中。 此词上、下片首句,都从立春的习俗发端。古时立春日,要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上、下片首句交代了立春日的习俗后,第二句都是写“春风”。其中,“无限春风来海上”写出了地处海岛的特点,展现出境界的壮阔;而“一阵春风吹酒醒”则点明了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情趣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该词的上、下片句式全同,这种句式上下呼应、相互照应的写法,紧密结合了海南之春的主题和立春习俗。同时,该词以欢快跳跃的笔触、激昂奔放的情感,突显了苏轼对边陲绚丽的春光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成为中国词史上的热情赞歌。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词作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当时苏轼因被指与前宰相王安石不和而被贬到了琼州,并被迫担任昌化军的别驾,不得签署公文。他在1097年4月19日离开琼州,7月2日到达了昌化军。这首词是为迎接立春节日所写,表现出苏轼对迎接春天的喜悦和对人间万物慕春的感受。 此时的苏轼已经历过多次官场斗争和失意之后,他所写的文章也更加坦然淡泊,抒发自己的心情。词中提到的“蝶恋花”、“芳草碧连天”等句子,展现了苏轼对春天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美好感受。同时,他对自然界风景的描写也揭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赞叹,这种富有感性色彩的自然观念,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总之,此词是苏轼在琼州和昌化军的贬囚生涯中所写,虽然身处险境,但他仍能够以淡然的心态去感受和抒发对春天的喜爱,展现出他独具的文学魅力和情感世界。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泥塑 nísù:用泥土捏成的造型艺术品。 2. 耕牛 gēngniú:牵引耕田用具的牛。 3. 犁杖 lízhàng:耕田时用于掌握犁的长棍。 4. 耕夫 gēngfū:耕田的人。 5. 竖立 shùlì:豎立,直立。 6. 绿幡 lǜfān:绿色的旗幡。 7. 彩胜 cǎishèng:锦绣的胜景。 8. 杨花 yánghuā:杨树的花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