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译文及注释: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在孟冬时节,十个郡的良家子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陈陶泽的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荒野广阔,天空晴朗,没有战斗的声音,四万义军在同一天死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归来,箭上沾满了鲜血,仍然唱着胡歌,在城市里畅饮。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城里的人们回头面向北方哭泣,日夜盼望着官军的到来。
注释:
孟冬: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一月初一,即冬季的开始。
十郡:指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四川等十个省份。
良家子:指出身良好的家庭子弟。
陈陶:指陈胜和吴广,他们是楚汉战争时期的起义军领袖。
泽中水:指泽州的水,即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
野旷:指荒野广阔。
四万义军:指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群胡:指匈奴。
血洗箭:指箭上沾满了匈奴人的鲜血。
胡歌:指匈奴的歌曲。
都市:指长安,当时是中国的首都。
都人:指长安的居民。
北啼:指向北哭泣。
官军:指汉朝的军队。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甫的《初冬时节过陈陶泽而有怀古赋此》是一首描写唐朝安史之乱期间陈陶之战(756年)的诗歌。这场战争导致唐军四五万人几乎全军覆没,士兵们无边的痛苦和牺牲使得杜甫深感触动,他在诗中表现出了自己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在诗歌中,杜甫细腻地描绘了陈陶之战中的残酷景象,通过战士们的牺牲和人民的悼念,表现出了悲壮的美。诗歌不仅展现出了战争的毁灭性和悲惨性,更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及对人民幸福之道的思考。诗歌的写作,代表了杜甫文学创作中的高峰之一,展现了杜甫的诗歌才华和人文关怀,同时也体现了他在创作思想上的高度成就。
在历史潮流中,那些经过大灾难的人民也有他们的美,正是这种美,让人们在悲痛与憔悴中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杜甫的这首诗就是这种美的体现,它散发着一种反战的思想、关爱人民的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思想像金色的阳光,拂过大地,使得那些受过战争伤害的人们能够重拾信心,重新面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
总的来说,《初冬时节过陈陶泽而有怀古赋此》的写作,说明了杜甫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高度成就,他不仅是一个有着深刻社会洞察力的诗人,更是一个无私的爱国主义者和创作家。他的这首诗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向世人展示了战争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呼唤须臾不可放松的和平共处理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的《初冬时节过陈陶泽而有怀古赋此》是一首描述唐朝战乱时期的诗歌。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当时唐朝国内政治动荡,安史之乱的叛军铁骑横行,唐军频繁出征。十月份,宰相房琯上疏唐肃宗自请带兵收复两京,但在十月二十一日,唐军在陈陶败给了安史叛军,士兵阵亡四万余人。
陈陶泽是指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当时的战场非常惨烈,清白人家的子弟兵在这里被战争摧残殆尽。杜甫当时被困在长安,目睹叛军的骄纵残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生灵涂炭的苦痛,诗中形容了“四万名兵士竟在一日之内战死”,以及“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等惨烈画面,描绘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痛苦。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战争的深刻反思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总之,这首诗歌是杜甫真实记录唐朝战乱时期的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地展现了公元756年那段暴力和痛苦充斥的历史背景。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汉字译文和注释】
初冬时节:指中国农历十一月份到十二月初的时期。
十几个郡:指位于西北地区的十余个郡县。
鲜血都洒在陈陶水泽之中:指唐朝沙漠之南的泽国,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在黄巢起义期间,为了保卫家园,很多士兵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蓝天下的旷野变得死寂无声:形容战争过后荒芜无人、寂静幽远的景象。
四万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内全部战死:即“十月初七之战”,发生在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在与唐朝官军的一次决战中失败,数万起义军在同一天阵亡。
野蛮的胡兵箭镞上滴着善良百姓的鲜血:指起义军中的部分成员,由于当时社会情况,他们多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野蛮的胡兵用杀戮和掠夺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唱着人们听不懂的胡歌在长安街市上饮酒狂欢:形容胡寇在战后仍然狂饮作乐,展现出他们对胜利的轻松和得意。
长安城的百姓转头向陈陶方向失声痛哭: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市(今西安市)的百姓对战争的惨痛和深远影响感到震惊和悲痛。
日夜盼望唐朝军队打回来恢复昔日的太平生活:形容百姓希望唐朝政府能尽快组织军队来镇压起义军,维护国家安宁,重建太平盛世。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十月里西北十郡那些良家子弟,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停息了战声,四万义军在同一天理慷慨阵亡。那些胡寇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仍然高唱胡歌狂饮在长安市上。京都百姓转头往北方痛哭流涕,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
【汉字译文和注释】
十月里:指中国农历十月份。
西北十郡:指位于西北地区的十个郡(北庭、安西、河西、甘凉、青海、鄯州、肃州、临洮、瓜州、弥勒等)。
鲜血流成了陈陶斜的泽国水乡:指唐代沙漠之南的泽国,现在的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在唐朝末年,由于黄巢领导的起义,导致很多人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加之自然灾害频繁,造成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痛苦。杜甫在此描述一个悲惨的画面——西北地区的士兵为了保卫家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原野空旷苍天清远:形容战争过后荒芜无人、寂静幽远的景象。
停息了战声:指战争结束后压在人们心头的压力和恐惧得以缓解。
四万义军:指起义军(黄巢起义的主力军)和响应起义的义军。
同一天理慷慨阵亡:即“十月初七之战”,发生在唐朝末年,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在与唐朝官军的一次决战中失败,数万起义军不幸战死,他们被视为为民请命而战斗的英雄。
胡寇:指起义军中的部分成员,由于当时社会情况,他们多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
归来时箭上还在滴血:形容战争残酷,伤亡惨重。
高唱胡歌狂饮:形容胡寇在战后仍然狂饮作乐,展现出他们对胜利的轻松和得意。
京都百姓:指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市(今西安市)的百姓。
往北方痛哭流涕:形容京城的百姓深受战争的影响,为死去的士兵而感到悲痛。
日夜盼望官军早来到退敌安邦:指百姓希望唐朝政府能尽快组织军队来镇压起义军,维护国家安宁。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