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渚苹溪藻犹堪荐,大雅遗风已不闻。
译文及注释:
采石江边,是李白的坟墓,周围田野草地连绵不断,景色优美。可惜,这位诗人的坟墓却在贫瘠的土地上,只有一些泉水流过。曾经,他的诗歌惊动了天地,但是他的命运却多舛,最终沦落到了这个地方。如今,渚边的苹果和溪中的藻草,仍然可以向人们推荐这位大雅之士的诗歌,但是他的遗风已经不再传承。
注释:
采石江:指长江支流采石江,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
李白坟:指李白的墓地。
绕田无限草连云:指墓地周围的田野草地茂盛,连绵不断,如同云彩一般。
荒垄穷泉骨:指李白的墓地所在地质贫瘠,墓主人也已经死去,只剩下骨骸。
惊天动地文:指李白的诗歌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沦落:指李白的生活遭遇不顺,经历了许多困苦和挫折。
渚苹:指水面上漂浮的植物,如荷叶、草叶等。
溪藻:指溪流中的水草。
大雅遗风:指古代的大雅乐,是一种庄严肃穆的音乐形式,已经不再流传。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白居易的《李白墓》是一首七言古诗,写作于唐朝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当时白居易才二十八岁。这首诗赞颂了诗人李白的文学成就,表达出对于他不幸命运和墓地荒凉的同情之情。
诗歌开头就写出了李白墓地的荒凉和寂静,而后用"可怜"二字表现了对于李白逝去的同情和哀痛。接下来用“曾有”的语言形容李白生前的伟大,表现了对于他诗歌成就的赞赏和推崇。这些句子语言简洁,却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白居易对于李白的怀念之情。
在诗歌的结尾,白居易指出,李白虽然死后萧条凄凉,但他的诗文却是不朽的,永远留存在人间,为人们所喜爱。这句话更加强调了李白文学价值的重要性,使得整首诗更具意义。
总体而言,《李白墓》是一首优美动人的诗歌,通过对李白逝去和他一生的赞颂,表达了白居易对于李白的深刻怀念和敬仰。这首诗抒发出的情感真挚,寥寥数语之间却蕴含着深大的思考和艺术价值,是唐代文学的一朵珍贵奇葩。
赏析详情»
赏析二:
白居易的这首七律《李白墓》是他对唐代诗人李白的缅怀和悼念之作。诗中通过对李白墓周围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墓地的荒凉和寂静,让人感觉到李白在人世时遭遇的不幸和死后萧条。
诗人将李白的诗文成就与生前潦倒的命运进行了对比,强调了李白的伟大与不朽。诗歌开头就用简洁而生动的词句写出了墓地的荒凉和李白逝去的悲凉,从而展现出深深的哀思之情。 "可怜"一句表达了对李白一生坎坷、死后苍凉的同情之情,也彰显出李白文学成就的伟大不朽。"曾有"则表达出了对李白诗歌魅力的称赞,再次表现了对于李白文学价值的推崇和钦佩。
最后两句的"多薄命",则展现出诗人对李白命运的无奈和不平,但与此同时,也从侧面展示了李白的不可替代性和伟大,以及对于他一生的缅怀之情。
此诗的表现手法巧妙,用简单而深刻的语言抒发出了作者对李白的敬仰和哀思之情。七律变体的结构形式更增加了诗歌的高度艺术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人对于李白的无限怀念与哀思。
赏析二详情»
创作背景:
白居易在贞元十五年时,年仅28岁,位于宣州(今安徽宣城)写下了这首七言诗《李白墓》。作品主题为他对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缅怀和悼念。
李白之墓本位于龙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墓逐渐陷入破损状态。范传正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依照李白的遗愿将其迁葬至青山,白居易则是在墓未迁移之前所写下的这首《李白墓》。
从诗歌中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李白的崇敬与哀思。他用朴素而感人的语言描绘了李白之墓孤寂冷清、草木凋零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于李白才华横溢、不求名利却为时代所误的惋惜之情。其中“伟骨已朽草莽间,松柏千年俯不改”一句,更是对李白不朽诗篇和不灭精神的赞颂。
这首诗虽然市面上多次整理过,但在《白氏长庆集》却并未收入,不过后人仍旧珍视其历史文化价值。至今,无论是在文学、历史还是人文领域都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在这段文字当中,汉字译文和注释如下:
在采石江边,无边的野草围绕坟地,远接白云。
采石江:地名,位于今天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境内。
无边:广阔无垠。
野草:生长在野外的草。
远接:与之相接触或相连通。
白云:天空中的云彩。
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
荒坟:废弃荒芜的墓地。
深穴:深埋于土中的坟墓。
枯骨:干瘪了的尸骨。
惊天动地:形容诗篇的威力极大。
只要是诗人,大都命运不好,而诗人穷困失意,谁也没有超过李君。
命运:指一生的遭遇和境遇。
穷困失意:贫困困顿、心志沮丧。
李君:指唐朝著名诗人李白。
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