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及注释:
东风轻柔地吹拂着泛着光辉的宫殿,香雾弥漫在空气中,笼罩着月亮转动的走廊。只是担心夜深了花儿会睡去,所以点燃高高的蜡烛,照亮了红色的妆容。
注释:
东风:春天的风,代表着生机和活力。
袅袅:轻柔缓慢的样子。
泛:漫溢、弥漫。
崇光:高耸的光辉。
香雾:花香弥漫的雾气。
空蒙:模糊、朦胧。
月转廊:月光照在廊道上。
只恐:只怕、担心。
夜深:深夜。
花睡:花儿睡觉,指花朵闭合。
故:因此、所以。
烧高烛:点燃高高的蜡烛。
照红妆:照亮红色的妆容。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寞的心情,同时也让我们从诗人的视角领略了海棠花的孤独与寂寞。
这首绝句作品以贬谪黄州的苏轼眼中的海棠为题材,通过描绘海棠盛开的场面,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之美的赞叹和对命运的抗拒。诗歌开篇“东风袅袅,燕子楼空,回廊影断人寂寞”,一幅凄美而孤独的景象向我们展现。接下来,“崇光”与“香雾空蒙”衬托出花儿的娇美与香气的浓郁,用了很多形容细节,使得整首诗情感更加真挚。最后,“只恐夜深花睡去”的结尾,则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隐忧,同时也透过海棠花的寂寞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心灵共鸣与思考,让读者对自己对于生命的价值、珍视及对命运的反抗产生了共鸣和思考。整首诗言简意赅,朴实无华,却发人深省,清新脱俗,足见苏轼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思想精深。
总之,“海棠”是苏轼处境压抑时所写下的一首情感真挚的绝句,通过对海棠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态度。其内容朴实自然,意蕴深邃,人物形象传神,语言简洁而不失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文学价值。该诗流传后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的这首绝句作品大约是在公元1084年左右创作的,当时他已经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达五个年头。黄州,现在是湖北省黄冈市,那时的黄州是一个荒凉、贫瘠的地方,苏轼在这里过着难熬的日子。在这个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描绘寂静夜晚中海棠盛开景象的绝句。
在宋神宗时期,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他曾经在南京进行了一场诗歌比赛,其中一些作品被当时的官员视为攻击皇帝的行为而引起了不良反响。他因此遭到了谪居。在黄州,苏轼度过了长达十年的时间,这段经历对于他后来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他饱览山川之美,也经历了贫病相侵的磨难,同时还有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这首绝句表达了苏轼在深夜时分,实在舍不得花谢的心情。他燃起蜡烛,仔细欣赏海棠花开的美景。这也反映出了苏轼在困境中的心态,他渴望抓住任何机会来享受生活的美好,同时也强调了自我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念和勇气面对挫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首绝句作品直接地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生活环境和他内心的感受,呈现出他对花开花谢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热爱。它是苏轼在历经人生风霜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和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1. 袅袅:形容微弱的烟雾、气息。
2. 淡淡:形容淡雅。
3. 朦胧: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4. 移过:指时间的流逝。
5. 回廊:古代建筑物中的一种走廊形式,可围绕花园或庭院。
6. 高高:形容高耸的样子。
7. 海棠:一种粉红色的树木,又称“月下追悼会”、“寒食数声传”的寓意深远。
袅袅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入朦胧的雾中,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因为苏轼担心夜深花谢,错过看海棠盛开的时机,所以点起了高高的蜡烛,以便能好好欣赏。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