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
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
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译文及注释:
城尖径昃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
城头小路在傍晚时候,旗帜飘扬令人忧愁,我独自站在高楼之上。峡谷中云雾缭绕,龙和虎躺卧其中,江水清澈,鼋鼍在其中游动。扶桑树的西枝断在石头上,弱水的东影随着长流而去。我手扶着藜杖,叹息着这世间的人们,不知道谁能够理解我,我泪流满面,回望着白发苍苍的头发。
注释:
城尖:城墙的尖端。
径昃:太阳落山。
旌旆:旗帜。
愁:忧愁、忧虑。
独立:独自站立。
缥缈:模糊不清的样子。
飞楼:高楼。
峡坼:峡谷裂开。
云霾:云雾。
龙虎:指山峰的形状。
鼋鼍:古代传说中的神兽,形似龟龙。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生长在东海之中。
西枝:扶桑树的西边的枝干。
断石:指山峰的形状。
弱水:古代传说中的一条河流,相传是通往阴间的河流。
东影:指弱水的东边的影子。
长流:长江。
杖藜:手扶着藜杖,表示行走的样子。
世者:世人。
谁子:谁的儿子。
泣血:流泪而血流出来。
迸空:向空中迸发。
白头:指老年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杜甫的这首《登白帝城》是一首山水诗,描绘了他登上白帝城高楼俯瞰长江三峡,所见风景之壮丽和多姿多彩。全诗以“白帝城危耸于夔州东白帝山之上”为开头,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作者登上这座城楼的经历中。
从诗的起句“城尖经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可以看出白帝城的高耸、路险,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城头上到处插满了旗帜,迎风招展,呈现出独特的美感。整个城楼像一艘巨船在云雾缭绕、波涛汹涌的长江峡谷中穿行。杜甫通过描绘城楼外貌和周围环境给人们留下了强烈的形象印象,同时也点明了整首诗的基调。
接着,杜甫叙述了他所见的一系列景象和体验。例如“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此联描述了山峡云雾弥漫的景象,龙虎盘踞,同时描述了江水清澈见底,鼋鼍嬉戏的景象。这些景象让人感觉自然风光不仅是美好的,也是多样化的。杜甫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景象,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的虚幻之境。扶桑和弱水均为古代的神话元素,杜甫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他的思维和感受,这种想象和联想具有超出实体的、经验之外的含义,让人产生了无限遐想和奇妙感受。
总之,杜甫通过描绘白帝城的高耸、路险以及山水环境的多姿多彩,将整首诗的基调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对各种景象的描写,让人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通过对扶桑和弱水的想象,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思考。整首诗通过充实的描述和巧妙的联想,表达了杜甫对自然美的深情崇拜,展现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和人类的渺小。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其中,他在夔州期间所写的《白帝城最楼》备受赞誉。
唐代宗大历元年春未夏初,杜甫从云安迁居夔州,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杜甫到达夔州后,开始了他寄宿夔州的生活,这段时间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在夔州这样一个山水秀美的地方,杜甫受到了大自然的熏陶和启发。他在游历夔州时,登上了白帝城,眺望着面临长江的美景,深感万千。于是,杜甫顿感慨并挥毫作下了脍炙人口的《白帝城最楼》。
《白帝城最楼》描绘了杜甫对夔州美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的回忆。整首诗分别描述了白帝城山势崔嵬、守望长江的壮景以及当地风土人情;同时记录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传说,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体现了杜甫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热爱。
总之,杜甫在夔州期间的创作既得益于当地的山水风光,也离不开他的真挚感慨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白帝城最楼》成为杜甫不朽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他视野开阔、感性和理性相融合的写照,也是对于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贡献。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尖峭的(峰)山城,崎岖的小路,以及插在城头的旌旗都暗自发愁。就在这样的地方,孤孤单单、若隐若现地耸立着一座飞腾的高楼。云霾隔断连绵的山峡,群山如同龙虎在静卧;阳光映照着清澈的江水,波光好像鼋鼍在浮游。扶桑西端的树枝遥对山峡的断石,弱水东来的(流辉)影子紧接长江的流水。拄着藜杖感叹世事的人究竟是谁?血泪飘洒空中,就在我满头白发回顾的时候。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