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及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只要有可观之处,便有可乐之处,不一定是奇异壮丽的事物。
喝糟喝醨都能醉,水果蔬菜草木都能饱。类推此类,我何处不乐?
人们所追求的福气,是因为福气可喜,祸患可悲。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物品却是有限的。美与丑的区分在于人的主观判断,而选择取舍则在于个人的前后交往。因此,可乐的事情常常很少,而可悲的事情却很多。这就是追求祸患而辞福气。追求祸患而辞福气,难道不是人的本性吗?这是物品的影响。那些沉迷于物品之中的人,却不去游走于物品之外。物品并没有大小之分,从内部观察,没有不高大的。那些人拿着高大的物品来压制我,我就会常常眩晕、反复,就像在狭缝中观看斗争一样,又怎么知道胜负的所在呢?因此,美与丑随处生长,忧乐也由此而来,真是令人大为悲哀!
我从钱塘移居胶西,放弃了舟楫的安逸,而承受了车马的劳累;放弃了雕墙的美丽,而躲在采椽的居所里;背弃了湖山的景色,而适应了桑麻的野外。刚到那里的时候,年年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们自然怀疑我不快乐。在那里住了一年,我的容貌变得更加丰满,头发反而变黑了。我既喜欢那里淳朴的风俗,那里的官民也喜欢我的朴实。于是我治理了花园,清洁了庭院,砍伐了安丘、高密的树木,修补了破败的地方,为了苟全生命。
花园的北面,有一座旧城,我稍加修葺,使之焕然一新。有时相互登高远望,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南望去,有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近在咫尺,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在那里吧!向东望去,有庐山,那是秦人卢敖逃避的地方。向西望去,有穆陵,隐约如城郭,是师尚父、齐桓公的遗迹,还有一些残存。向北俯瞰潍水,不禁感慨万分,想起淮阴之功,为之黯然神伤。这座台高而安静,深邃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在雨雪的早晨,风月的夜晚,我从未不在这里,客人也从未不来。采摘园中的蔬菜,取池塘中的鱼,酿制秫酒,煮熟粟米,说:“真是快乐的游戏!”
就在那时,我的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诗,把这座台命名为“超然”,以表现我无论在哪里都能快乐的精神,这是游走于物品之外的表现。
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所有的事物都有值得观察的地方。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只要有值得观察的地方,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不一定非得是奇异、伟大、美丽的事物。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喝糟醨也能醉,吃水果蔬菜草木也能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以此类推,我去哪里都能感到快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们追求福气,是因为福气令人愉悦,而祸患则令人悲痛。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能够满足欲望的事物却是有限的,美与丑的区分在于人的选择。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因此,能够带来快乐的事物往往不多,而令人悲痛的事物却很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这就是追求祸患而拒绝福气。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人类本性并不是追求祸患而拒绝福气,而是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那些只关注物质内在而不关注物质外在的人。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物体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但从内部观察,没有不高大的物体。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那些高大的物体会让人感到眩晕和迷惑,就像在狭窄的缝隙中观察斗争一样,不知道胜负在哪里。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因此,美与丑的区分让人感到痛苦和悲伤,忧愁和快乐也由此产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我从钱塘迁居到胶西,放弃了舟楫的安逸,而承受了车马的劳累;放弃了雕墙的美丽,而住进了简陋的房屋;不再欣赏湖山的美景,而生活在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我刚到胶西的时候,年景不好,盗贼横行,狱讼频繁;而斋戒的厨房也很冷清,每天只能吃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人们怀疑我是否感到快乐。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在那里生活了一年,我的容貌更加丰满,头发也从白变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我喜欢那里淳朴的风俗,而那里的官民也喜欢我的朴实。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于是我开始修整园圃,清洁庭院,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修补破败之处,为了保全自己。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园子北面有一座旧城,我稍加修葺,使之焕然一新。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那时我和朋友一起登高远望,尽情地放松和享受。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向南望去,可以看到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近在眼前,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居的君子在那里呢!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向东望去是庐山,秦朝的卢敖曾在那里隐居。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向西望去是穆陵,隐约像城墙,是古代名将师尚父和齐桓公的遗迹,仍然保存着。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向北俯瞰潍水,感慨不已,思念淮阴之战的功绩,悼念那场战争的未能成功。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这座台子高而稳固,深邃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无论是雨雪天气还是风月之夜,我总是在这里,客人也从未缺席。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采摘园中的蔬菜,取池塘中的鱼,酿造秫米酒,煮熟粟米食用,说:“在这里游玩真是太快乐了!”。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官场上屡受挫折,却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超然台记》一文中。苏轼用极其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他修复残破楼台的过程和心情,并以此升华出他思想上的“超然”境界。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苏轼个性里那种洒脱、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也隐含着他失意、苦闷的一面。
首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十分巧妙。苏轼通过对修建残破楼台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出一幅清新优美、富有生机的景象,令读者似乎亲眼所见。他用令人动容的笔力,表达了自己对修台过程的感悟。同时,苏轼还借助楼台的背后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超然”思想。这种宁静超然、从容不迫的态度,再次展现了苏轼高度成熟和坚定的内心世界。
其次,文章中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行文流畅自然。苏轼用深沉含蓄的叙述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将自己的精神态度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整篇文章中,苏轼充分体现了他那种自由无束、超然不羁,自得其乐的人生观念,这种思想也是他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成长经历之一。
最后,文章反映了苏轼的矛盾情感。虽说苏轼当时已经转向道家,但在官场失败的同时,他内心仍然有些失落。这种内心情感通过他对楼台的描述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出来。这种情感细腻而真实,让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苏轼的艰辛历程和内心承受的压力。
总之,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充满哲理性思考的文章,展现了他慷慨豁达、洒脱自如的人生态度和内心深处的矛盾情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同时,苏轼也通过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呼唤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积极的精神,超越一切限制,活出自己真正的精彩。
评析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超然于物外可以带来无往而不乐的快感。通过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作者试图从旷达超然的思想中找到自我安慰。放下对祸福、美丑、善恶等等世俗束缚的人可以成为知足者常乐,逆来顺受,自得其乐。因此,作者认为游于物外能带来快乐。
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式全文贯穿“乐”字作为主线,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在第一段,作者从正面阐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指出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只要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并不一定非要是怪异、伟大的东西。然而,随后作者又提到事物的美丑、善恶之分,人的选择也各有所求,所以不能说“皆有可乐”。
通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表达了超然于物外的旷达思想可以带来快乐,但这并非是真正的舒心快乐。作者认为,这种超然于物外的境界犹如醉酒忘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自得其乐,但其中却缺乏真正的感受和情感。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通过对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了放下世俗束缚可以带来的快感。然而,文章也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快感的薄弱和欺骗性。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才华、治学成就及其反对新党的事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人。在他的诗歌中,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社会的关注,更凝聚了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苏轼在熙宁七年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后,开始着手治理园圃,洁庭宇,修整旧台等等。其中,苏轼将位于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并给它取名叫“超然”。这个名字既体现了苏轼墨守成规,却又能与超然妙理相联系,表现出他对人生、自我的思考。此时的苏轼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并且开始将自己的思想内涵转化为散文的形式。
于是,在他心情激荡之际,创作出了《超然台记》。这篇文章展示了苏轼对时代变革的批判和对个人生命的思考,表现了他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文章的词藻婉约、清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在文章中,苏轼以园圃修整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自我的珍视和对超然意境的渴望,将文化和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苏轼的《超然台记》是其晚年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思想气质和文学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文化典范。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反思。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注释】
1.酒糟:发酵后剩余的酒渣,可用于做猪料等饲料。
2.薄酒:指浓度较低的酒。
3.水果蔬菜草木:即任何能吃的、见的植物。
4.充饥:即填补肚子,解决饥饿问题。
5.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6.欢喜:心情舒畅。
7.悲伤:心情沉重。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注释】
1.求祸避福:即以求祸为乐、避福为忧。
2.自由驰骋:即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超脱束缚。
3.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即不应该将事物评价之于大小,应该从本质角度看待它。
4.眼花缭乱:形容眼前景象繁多、杂乱无章。
5.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即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总是喜好美好的一面,排斥丑恶的一面。
6.忧愁:即心生忧虑、忧伤。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
【注释】
1.杭州:南方的一个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2.密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3.知州: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职称。
4.乘船:指以船作为交通工具。
5.坐车骑马:指以陆地工具替代船只,地形较差,交通不便。
6.粗木造的屋舍:指建筑质量较差、简陋的房子。
7.桑麻丛生的荒野:指粗糙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为改造和美化。
8.连年收成不好:指连续几年农作物产量很低。
9.盗贼到处:指社会治安不佳,出现不法之徒。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