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台记》拼音译文赏析

  • chāo
    rán
    tái
  • [
    sòng
    ]
    shì
  • fán
    jiē
    yǒu
    guān
    gǒu
    yǒu
    guān
    jiē
    yǒu
    feī
    guài
    weǐ
    zhě
  • zāo
    chuò
    jiē
    zuì
    guǒ
    shū
    cǎo
    jiē
    bǎo
    tuī
    leì
    ān
    wǎng
    ér
  • suǒ
    weí
    qiú
    ér
    huò
    zhě
    ér
    huò
    beī
    rén
    zhī
    suǒ
    qióng
    ér
    zhī
    zhě
    yǒu
    jìn
    meǐ
    è
    zhī
    biàn
    zhàn
    zhōng
    ér
    zhī
    jiāo
    qián
    zhě
    cháng
    shào
    ér
    beī
    zhě
    cháng
    duō
    shì
    weì
    qiú
    huò
    ér
    qiú
    huò
    ér
    rén
    zhī
    qíng
    zaī
    yǒu
    gài
    zhī
    yóu
    zhī
    neì
    ér
    yóu
    zhī
    wài
    feī
    yǒu
    xiǎo
    neì
    ér
    guān
    zhī
    weì
    yǒu
    gāo
    qiě
    zhě
    xié
    gāo
    lín
    cháng
    xuàn
    luàn
    fǎn
    zhōng
    zhī
    guān
    dǒu
    yòu
    yān
    zhī
    shèng
    zhī
    suǒ
    zài
    shì
    meǐ
    è
    héng
    shēng
    ér
    yōu
    chū
    yān
  • qián
    táng
    shǒu
    jiāo
    西
    shì
    zhōu
    zhī
    ān
    ér
    chē
    zhī
    láo
    diāo
    qiáng
    zhī
    meǐ
    ér
    cǎi
    chuán
    zhī
    beì
    shān
    zhī
    guān
    ér
    shì
    sāng
    zhī
    shǐ
    zhì
    zhī
    suì
    dēng
    dào
    zeí
    mǎn
    sòng
    chōng
    ér
    zhaī
    chú
    suǒ
    rán
    shí
    rén
    zhī
    chù
    zhī
    nián
    ér
    mào
    jiā
    fēng
    zhī
    bái
    zhě
    fǎn
    heī
    fēng
    zhī
    chún
    ér
    mín
    ān
    zhī
    zhuō
    shì
    zhì
    yuán
    jié
    tíng
    ān
    qiū
    gāo
    zhī
    xiū
    bài
    weí
    gǒu
    quán
    zhī
  • ér
    yuán
    zhī
    beǐ
    yīn
    chéng
    weí
    tái
    zhě
    jiù
    shāo
    ér
    xīn
    zhī
    shí
    xiāng
    dēng
    lǎn
    fàng
    zhì
    yān
    nán
    wàng
    ěr
    cháng
    shān
    chū
    yǐn
    jiàn
    ruò
    jìn
    ruò
    yuǎn
    shù
    yǒu
    yǐn
    jūn
    ér
    dōng
    shān
    qín
    rén
    áo
    zhī
    suǒ
    cóng
    dùn
    西
    wàng
    líng
    yǐn
    rán
    chéng
    guō
    shī
    shàng
    huán
    gōng
    zhī
    liè
    yóu
    yǒu
    zhě
    beǐ
    weí
    shuǐ
    kǎi
    rán
    tài
    huái
    yīn
    zhī
    gōng
    ér
    diào
    zhōng
    tái
    gāo
    ér
    ān
    shēn
    ér
    míng
    xià
    liáng
    ér
    dōng
    wēn
    xuě
    zhī
    cháo
    fēng
    yuè
    zhī
    weì
    cháng
    zài
    weì
    cháng
    cóng
    xié
    yuán
    shū
    chí
    niàng
    shú
    jiǔ
    tuō
    ér
    shí
    zhī
    yuē
    zaī
    yóu
    "
  • fāng
    shì
    shí
    yóu
    shì
    zài
    nán
    wén
    ér
    zhī
    qiě
    míng
    tái
    yuē
    chāo
    rán
    jiàn
    zhī
    suǒ
    wǎng
    ér
    zhě
    gài
    yóu
    zhī
    wài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只要有可观之处,便有可乐之处,不一定是奇异壮丽的事物。
喝糟喝醨都能醉,水果蔬菜草木都能饱。类推此类,我何处不乐?
人们所追求的福气,是因为福气可喜,祸患可悲。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物品却是有限的。美与丑的区分在于人的主观判断,而选择取舍则在于个人的前后交往。因此,可乐的事情常常很少,而可悲的事情却很多。这就是追求祸患而辞福气。追求祸患而辞福气,难道不是人的本性吗?这是物品的影响。那些沉迷于物品之中的人,却不去游走于物品之外。物品并没有大小之分,从内部观察,没有不高大的。那些人拿着高大的物品来压制我,我就会常常眩晕、反复,就像在狭缝中观看斗争一样,又怎么知道胜负的所在呢?因此,美与丑随处生长,忧乐也由此而来,真是令人大为悲哀!
我从钱塘移居胶西,放弃了舟楫的安逸,而承受了车马的劳累;放弃了雕墙的美丽,而躲在采椽的居所里;背弃了湖山的景色,而适应了桑麻的野外。刚到那里的时候,年年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们自然怀疑我不快乐。在那里住了一年,我的容貌变得更加丰满,头发反而变黑了。我既喜欢那里淳朴的风俗,那里的官民也喜欢我的朴实。于是我治理了花园,清洁了庭院,砍伐了安丘、高密的树木,修补了破败的地方,为了苟全生命。
花园的北面,有一座旧城,我稍加修葺,使之焕然一新。有时相互登高远望,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向南望去,有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近在咫尺,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在那里吧!向东望去,有庐山,那是秦人卢敖逃避的地方。向西望去,有穆陵,隐约如城郭,是师尚父、齐桓公的遗迹,还有一些残存。向北俯瞰潍水,不禁感慨万分,想起淮阴之功,为之黯然神伤。这座台高而安静,深邃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在雨雪的早晨,风月的夜晚,我从未不在这里,客人也从未不来。采摘园中的蔬菜,取池塘中的鱼,酿制秫酒,煮熟粟米,说:“真是快乐的游戏!”
就在那时,我的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诗,把这座台命名为“超然”,以表现我无论在哪里都能快乐的精神,这是游走于物品之外的表现。
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所有的事物都有值得观察的地方。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只要有值得观察的地方,就有值得欣赏的地方,不一定非得是奇异、伟大、美丽的事物。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喝糟醨也能醉,吃水果蔬菜草木也能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以此类推,我去哪里都能感到快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们追求福气,是因为福气令人愉悦,而祸患则令人悲痛。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人的欲望无穷无尽,但能够满足欲望的事物却是有限的,美与丑的区分在于人的选择。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因此,能够带来快乐的事物往往不多,而令人悲痛的事物却很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这就是追求祸患而拒绝福气。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人类本性并不是追求祸患而拒绝福气,而是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那些只关注物质内在而不关注物质外在的人。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物体本身并没有大小之分,但从内部观察,没有不高大的物体。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那些高大的物体会让人感到眩晕和迷惑,就像在狭窄的缝隙中观察斗争一样,不知道胜负在哪里。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因此,美与丑的区分让人感到痛苦和悲伤,忧愁和快乐也由此产生。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我从钱塘迁居到胶西,放弃了舟楫的安逸,而承受了车马的劳累;放弃了雕墙的美丽,而住进了简陋的房屋;不再欣赏湖山的美景,而生活在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我刚到胶西的时候,年景不好,盗贼横行,狱讼频繁;而斋戒的厨房也很冷清,每天只能吃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人们怀疑我是否感到快乐。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在那里生活了一年,我的容貌更加丰满,头发也从白变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我喜欢那里淳朴的风俗,而那里的官民也喜欢我的朴实。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于是我开始修整园圃,清洁庭院,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修补破败之处,为了保全自己。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园子北面有一座旧城,我稍加修葺,使之焕然一新。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那时我和朋友一起登高远望,尽情地放松和享受。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向南望去,可以看到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近在眼前,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居的君子在那里呢!

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向东望去是庐山,秦朝的卢敖曾在那里隐居。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向西望去是穆陵,隐约像城墙,是古代名将师尚父和齐桓公的遗迹,仍然保存着。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向北俯瞰潍水,感慨不已,思念淮阴之战的功绩,悼念那场战争的未能成功。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这座台子高而稳固,深邃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无论是雨雪天气还是风月之夜,我总是在这里,客人也从未缺席。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采摘园中的蔬菜,取池塘中的鱼,酿造秫米酒,煮熟粟米食用,说:“在这里游玩真是太快乐了!”。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在官场上屡受挫折,却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超然台记》一文中。苏轼用极其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他修复残破楼台的过程和心情,并以此升华出他思想上的“超然”境界。这篇文章不仅反映了苏轼个性里那种洒脱、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且也隐含着他失意、苦闷的一面。 首先,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十分巧妙。苏轼通过对修建残破楼台细致入微的描写,塑造出一幅清新优美、富有生机的景象,令读者似乎亲眼所见。他用令人动容的笔力,表达了自己对修台过程的感悟。同时,苏轼还借助楼台的背后故事,让读者感受到他的“超然”思想。这种宁静超然、从容不迫的态度,再次展现了苏轼高度成熟和坚定的内心世界。 其次,文章中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行文流畅自然。苏轼用深沉含蓄的叙述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将自己的精神态度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整篇文章中,苏轼充分体现了他那种自由无束、超然不羁,自得其乐的人生观念,这种思想也是他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成长经历之一。 最后,文章反映了苏轼的矛盾情感。虽说苏轼当时已经转向道家,但在官场失败的同时,他内心仍然有些失落。这种内心情感通过他对楼台的描述和对人生的反思展现出来。这种情感细腻而真实,让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苏轼的艰辛历程和内心承受的压力。 总之,苏轼的《超然台记》是一篇充满哲理性思考的文章,展现了他慷慨豁达、洒脱自如的人生态度和内心深处的矛盾情感,是他人格魅力的体现。同时,苏轼也通过这篇文章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呼唤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坚定、积极的精神,超越一切限制,活出自己真正的精彩。 评析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是论述了超然于物外可以带来无往而不乐的快感。通过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作者试图从旷达超然的思想中找到自我安慰。放下对祸福、美丑、善恶等等世俗束缚的人可以成为知足者常乐,逆来顺受,自得其乐。因此,作者认为游于物外能带来快乐。 文章以议论和记叙相结合的方式全文贯穿“乐”字作为主线,被称为“一字立骨”的典范文章。在第一段,作者从正面阐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指出一切物品都有可以满足人们欲望的作用,只要有这种作用,都可以使人得到快乐,并不一定非要是怪异、伟大的东西。然而,随后作者又提到事物的美丑、善恶之分,人的选择也各有所求,所以不能说“皆有可乐”。 通过这样的论述,文章表达了超然于物外的旷达思想可以带来快乐,但这并非是真正的舒心快乐。作者认为,这种超然于物外的境界犹如醉酒忘忧,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自得其乐,但其中却缺乏真正的感受和情感。 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通过对超然于物外的思想进行分析,论述了放下世俗束缚可以带来的快感。然而,文章也提醒读者注意这种快感的薄弱和欺骗性。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文化巨匠,他的文学才华、治学成就及其反对新党的事迹,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之一。苏轼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化人。在他的诗歌中,不仅表现了对自然、社会的关注,更凝聚了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苏轼在熙宁七年被任命为密州太守后,开始着手治理园圃,洁庭宇,修整旧台等等。其中,苏轼将位于园圃北面的一个旧台修葺一新,并给它取名叫“超然”。这个名字既体现了苏轼墨守成规,却又能与超然妙理相联系,表现出他对人生、自我的思考。此时的苏轼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并且开始将自己的思想内涵转化为散文的形式。 于是,在他心情激荡之际,创作出了《超然台记》。这篇文章展示了苏轼对时代变革的批判和对个人生命的思考,表现了他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文章的词藻婉约、清丽,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我境界的追求。在文章中,苏轼以园圃修整为背景,表达了他对自我的珍视和对超然意境的渴望,将文化和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总之,苏轼的《超然台记》是其晚年佳作,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之一。它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思想气质和文学风格,为后人提供了一种超脱尘俗的文化典范。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反思。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注释】 1.酒糟:发酵后剩余的酒渣,可用于做猪料等饲料。 2.薄酒:指浓度较低的酒。 3.水果蔬菜草木:即任何能吃的、见的植物。 4.充饥:即填补肚子,解决饥饿问题。 5.追求幸福,避开灾祸: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6.欢喜:心情舒畅。 7.悲伤:心情沉重。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注释】 1.求祸避福:即以求祸为乐、避福为忧。 2.自由驰骋:即在精神上追求自由、超脱束缚。 3.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即不应该将事物评价之于大小,应该从本质角度看待它。 4.眼花缭乱:形容眼前景象繁多、杂乱无章。 5.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即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总是喜好美好的一面,排斥丑恶的一面。 6.忧愁:即心生忧虑、忧伤。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 【注释】 1.杭州:南方的一个城市,素有“人间天堂”之称。 2.密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 3.知州:地方行政官员的一种职称。 4.乘船:指以船作为交通工具。 5.坐车骑马:指以陆地工具替代船只,地形较差,交通不便。 6.粗木造的屋舍:指建筑质量较差、简陋的房子。 7.桑麻丛生的荒野:指粗糙的自然环境,没有人为改造和美化。 8.连年收成不好:指连续几年农作物产量很低。 9.盗贼到处:指社会治安不佳,出现不法之徒。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