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拼音译文赏析

  • jiā
    bié
  • [
    táng
    ]
  • tiān
    bǎo
    hòu
    yuán
    dàn
    hāo
    bǎi
    jiā
    shì
    luàn
    dōng
    西
  • zhě
    xiāo
    zhě
    weí
    chén
    jiàn
    yīn
    zhèn
    bài
    guī
    lái
    xún
    jiù
  • jiǔ
    xíng
    jiàn
    kōng
    xiàng
    shòu
    cǎn
    dàn
    duì
    shù
    máo
  • lín
    suǒ
    yǒu
    èr
    lǎo
    guǎ
    宿
    niǎo
    liàn
    běn
    zhī
    ān
    qiě
    qióng
  • fāng
    chūn
    chú
    hái
    guàn
    xiàn
    zhī
    zhì
    zhào
    lìng
  • suī
    cóng
    běn
    zhōu
    neì
    suǒ
    xié
    jìn
    xíng
    zhǐ
    shēn
    yuǎn
    zhōng
    zhuàn
  • jiā
    xiāng
    dàng
    jìn
    yuǎn
    jìn
    yǒng
    tòng
    cháng
    bìng
    nián
    weǐ
    gōu
  • shēng
    zhōng
    shēn
    liǎng
    suān
    rén
    shēng
    jiā
    bié
    weí
    zhēng

原文: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在天宝年间之后,我的园庐只有蒿藜作伴。我住在这里已有百余家,但时局动荡,人人东西流离。

存活者也无消息,死者只能化为尘土。我这个贱子因为阵败,回来寻找旧时的小路。

长久的行走只见空巷,日渐消瘦,气息凄惨。只能对着狐狸和狸猫,竖起毛发怒吼。

四周的人都已经失去了所有,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依恋着本枝,安然辞别,只能穷栖。

方春独自荷锄,日暮时还在灌溉田畦。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召我去学习鼓鞞。

虽然从本州役归来,但内心空虚,没有什么可以带着走。近处行走只有一身,远处去了也只是迷失。

家乡已经荡然无存,远近都一样。我永远痛惜着长期患病的母亲,五年来一直委身于沟溪。

生来就没有力量,终身都在叹息。人生无家可归,怎么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注释:
寂寞:孤独无依。
天宝:唐玄宗时期的年号。
园庐:园林别墅。
蒿藜:草木杂草。
世乱:时局动荡。
东西:指各地。
存者:活着的人。
死者:已故之人。
尘泥:尘土。
贱子:指自己。
阵败:战斗失败。
旧蹊:旧路。
空巷:空荡的街巷。
日瘦气惨凄:形容生活艰苦,身体瘦弱,情绪低落。
狐与狸:指野兽。
竖毛:形容愤怒。
四邻:周围的人。
老寡妻:指年老无夫的妇女。
宿鸟:栖息在原地的鸟。
本枝:原本的树枝。
安辞:安心离去。
穷栖:贫困地栖息。
方春:指自己。
荷锄:手持锄头。
灌畦:浇灌田地。
县吏:县官。
鼓鞞:一种乐器。
本州:指自己的家乡。
役:服役。
内顾:回顾自己。
止:只有。
转迷:迷失方向。
荡尽:荡然无存。
理亦齐:一样荒凉。
永痛:长久的痛苦。
长病母:长期患病的母亲。
委沟溪:被遗弃在沟溪中。
两酸嘶:形容身体疲惫,嗓子沙哑。
家别:离开家乡。
蒸黎:指普通百姓。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杜甫的“三吏三别”之一,是他在公元759年三月所作。在那个时期,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情况非常危急。为了尽快补充兵力,当局实施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征兵政策。杜甫亲身目睹了这些现象,深感矛盾和痛苦,因此写下了“三吏三别”的六首诗作。 当时的政治环境非常紧张,国家将士的生死存亡都令人担忧。面临国难,国家只能采取强硬措施来增加兵力,而杜甫很清楚这样做的后果,他看到了这种措施对平民百姓造成的疼痛和不幸。他用诗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写下了这些极具震撼力和反击性的诗篇。 “三吏三别”六首诗作,其中之一便是这首,它从人性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出发,揭示了苦难和悲欢离合,通过对战争和政治现实的强烈反叛,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也对历史和现实的揭示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总之,这篇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杜甫卓越的艺术才能,也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情况的观察和思考。在文学史上,这是一件不可忽视的杰作,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依然影响和启发着我们今天。 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杜甫的《无家别》是一首具有强烈悲情色彩的叙事诗。这首诗通过主人公“贱子”之口,描绘了一个乱世离散家园的形象,以及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使人心酸的情感。 诗中主人公成为了叙述人,他要离开家园参加战争。他没有人为他送行,也没有人可以与之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前,他还是忍不住自言自语,诉说着他的无家可别的悲哀。整首诗从开始到“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描写了乱后回乡看见的情景,抒发了主人公的心境。在这里,杜甫巧妙地将全文分隔成两个小段,通过“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实现分割,把主人公的情感和回忆分别展现了出来。 在前一小段中,主人公看到他的故乡已经荒废,与乱前面目全非。在这里,杜甫运用了反复的对比手法,通过“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表现了主人公眼中的今昔变化。“天宝后”是指唐朝中叶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个时期国家政治不稳定,加上外戚专权,朝野腐败,导致百姓生活状况恶劣。而“园庐但蒿藜”则意味着之前是一片花园般的景象,而现在只剩下了杂草和蒿丛,这让人十分心酸。通过这些描写,杜甫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乱世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使读者感同身受。它表现了主人公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不满。通过深刻而真实的描绘,作品成功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无助和悲凉,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思想意义。 鉴赏详情»


鉴赏二
声,写出了主人公对亲友去世的无奈和悲痛之情。这两句话也表明了战乱时期悲惨遭遇下人们的生死无常,再次铺陈出主题的深意。 后一小段,以“贱子”自称公然插入,转而写他寻找家人的心路历程。他首先找到的是“寡妻”们,寡妻们都老了,儿女也散了。其中有个老人“纤手”“黄头”,正好是前面提到的“数百人”中与主人公年龄相仿的一个女性,但此时已是“老寡妻”了。老人家“哭声不断断”,将“贱子”感动得热泪盈眶。“村中见可怜,各自忙生计”,这句话在词语上反复运用了“各自”两字,将村庄里每个人都独自照料自己的生计展现出来,同时表现出主人公在家乡面对亲人旧友无助的孤独和窘境。 结尾两句“几处旧墟墓,空中草鸣飞”,自然地将情感推向高潮。寻访家人失望而归后,主人公又回到了旧址,看到它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这里,将墓和空中的草鸣飞衬托在一起,墓静止不动,草则鸣声清晰,似乎提示着主人公和其他参战军人一样,是亲人们内心欲倾未落的辗转不眠的痛苦。通过诗歌的呈现,读者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对整个诗歌产生了一种深刻而震撼人心的印象。 鉴赏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注释:天宝指唐玄宗年间(742年至756年),邺城兵败指安禄山兵乱时期(755年至763年)。农村寂寞荒凉:指唐末时期战乱不断,农村遭受破坏,导致人口减少,田地荒芜。野鼠狐狸:指物资匮乏、人烟稀少,野生动物泛滥成灾的情况。宿鸟:指鸟类寻找安身之所时常常留恋其故居。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骑鼓:唐代战争中,士兵平时需练习骑马、打鼓等技能。空身一人:指无法带上行李和物资,只有赤手空拳前行。迷失:指陌生的地方没有自己熟悉的路标或导航,容易迷失方向。长年生病的母亲:指杜甫母亲患病时间长,且埋葬不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庭之苦。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