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拼音译文赏析

  • qīng
    píng
    ·
    cūn
  • [
    sòng
    ]
    xīn
  • máo
    yán
    xiǎo
    shàng
    qīng
    qīng
    cǎo
    zuì
    yīn
    xiāng
    meì
    hǎo
    bái
    shuí
    jiā
    wēng
    ǎo
  • ér
    chú
    dòu
    dōng
    zhōng
    ér
    zhèng
    zhī
    lóng
    zuì
    xiǎo
    ér
    wáng
    lài
    tóu
    lián
    péng
    (
    wáng
    tōng
    )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通:无)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茅草覆盖的屋顶低矮,溪水旁边青草茵茵。醉酒中听到吴音,十分动人,不知道是哪家的老夫妇?
大儿在溪东锄豆,中儿正在织鸡笼。最喜欢的小儿不听话,躺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茅檐低小:茅草覆盖的屋顶低矮。
溪上青青草:溪水旁边长满了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在醉酒的状态下,听到吴地的音乐非常喜欢。
白发谁家翁媪?:问这位白发老人是哪家人。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东边的溪边锄豆。
中儿正织鸡笼:中间的儿子正在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最喜欢的小儿子不听话。
溪头卧剥莲蓬:在溪边躺着剥莲蓬。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而这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同样也是他的经典之作。该词描写了一个春日农村的景象,反映了辛弃疾主观感情,同时也融入了农村生活的情趣。作者通过对农村茅屋、小溪和人们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场面。 上片第一、二句写作者从远处看到了一座茅屋,茅檐低小,隐喻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情景及活动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溪上草已返青,说明春天到来,农村正在忙碌的季节。接着作者走近茅檐,听到了一对老夫妇用吴音交谈,让自己感到亲切悦耳,这个场景深刻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氛围。 下片描述了一家人的劳动情境,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副业性质的工作。这些劳动情境充分说明农村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是坐以待食、不劳动的。这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敬重和赞扬。 整首词以颂歌春日农村为主旨,而辛弃疾通过对农村的描写,展现出自己对农民生活的深刻认识。他反复强调农村的生机勃勃和人们的热闹非凡,同时也通过对农民的敲击和副业的描写,表现了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这种表达方式也是辛弃疾的特色之一,相信它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鉴赏详情»


赏析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一首极具生活气息、栩栩如生的词作品。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诗情画意的特点。 在描写手法方面,作者没有使用浓笔艳墨,而是以淡淡的两笔,勾画出了茅屋、小溪和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这种简约而得美的描写手法,在不失真实性的同时又带有一种优美的 sentiment。 词的结构也非常有趣。上阕头两句,点明了环境和地点,而三四两句,则描写了一对白发翁媪,喝酒聊天的画面。这几句虽然平淡,却把老年夫妻的温馨和协调,以及幸福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呼之欲出。 整首词中,唯一与现实有点脱离的,就是最后一句“怕万里长鲸,费尽悲劳。”这句话的意思是害怕千里迢迢来长鲸捣乱,费尽心思和悲苦。虽然与前文的温馨画面格格不入,但也恰恰揭示了人们在美好生活之外所面临的压力和不安。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以优美的语言、简约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幸福而自在的农村家庭画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在闲居带湖期间创作的田园词之一。辛弃疾由于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立场,受到了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自南归以来,他的政治理想一直未能实现,从四十三岁开始便长期未得到任用,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度过了长达二十年的隐居生活。面对理想的破灭,他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 在这首《清平乐·村居》中,辛弃疾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祥和而宁静的乡村景象。词中描述的村庄既有山水如画的美景,又有淳朴善良的乡亲,令人感受到一种安逸和快乐的气息。作者的情感也融入其中,通过对村庄风景的真切刻画,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辛弃疾的文学才华及其理想信念,使这首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一笔。它唤起了人们对于乡村生活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恒久追求和坚定信念,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文学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 茅草房屋:用茅草做屋顶和墙壁的房屋,简陋朴素。 清澈照人的小溪:水质清澈透明,能够照见水底。 吴地的方言:江苏、浙江一带的方言,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豆地:指种植豆类作物的田地。 编织鸡笼:用竹子等材料编织成的鸡笼,用来养鸡和捕捉野鸟。 莲蓬:莲花开放后结成的果实,可以食用,也有药用价值。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