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湖春行》拼音译文赏析

  • qián
    táng
    chūn
    xíng
  • [
    táng
    ]
    bái
  • shān
    beǐ
    jiǎ
    tíng
    西
    shuǐ
    miàn
    chū
    píng
    yún
    jiǎo
  • chù
    zǎo
    yīng
    zhēng
    nuǎn
    shù
    shuí
    jiā
    xīn
    yàn
    zhuó
    chūn
  • luàn
    huā
    jiàn
    rén
    yǎn
    qiǎn
    cǎo
    cái
    néng
  • zuì
    dōng
    xíng
    绿
    yáng
    yīn
    bái
    shā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相关标签:写景

译文及注释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寺位于北方,而贾亭则在西方。

水面初平云脚低:水面平静,云彩低垂,形成了美丽的景象。

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只早起的莺鸟在争夺温暖的树枝。

谁家新燕啄春泥:新来的燕子在啄食春天的泥土。

乱花渐欲迷人眼:五颜六色的花朵渐渐地让人眼花缭乱。

浅草才能没马蹄:草地很浅,只有马蹄子才能踩没。

最爱湖东行不足:作者最喜欢去湖东,但是还不够。

绿杨阴里白沙堤:绿色的杨树在沙堤上形成了阴影。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白居易的《钱塘春色》。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出发,一路描述了在春天里浸染着和谐、和平和喜庆的西湖旖旎风光。 首先,诗人通过写“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来刻画这个地点,孤山寺坐落在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孤峰耸立,连绵起伏;而贾公亭则是西湖著名的观景亭,因为唐代杭州剌史贾全任修建而得名。这样的设置将前景与远景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具有视觉层次感的画面,让人感到身处其中。 其次,诗人运用了“春”字作为着眼点,描述了早春时分的美景带给游人的喜悦之情,以及自己在这美丽的景色中的感受和陶醉。他不但描绘了绿草如茵、雨水滋润下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景,还将自己沉浸在此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描写孤山寺一带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时,他将景物和人物结合在一起,并实现了景物的自然转换。这样的构思独具匠心,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才华。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的结构非常巧妙。在描述春天的美丽同时,也借助了作者对春天、生命的热情之情,让读者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整首诗以“行”字为线索,串联起孤山寺与白沙堤之间的美景,让读者像行走一般,领略到了西湖美景的醉人风光,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人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天与美景的描绘,展示了西湖旖旎、和谐、和平、喜庆的自然风光,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个美好的心灵瞬间,让读者陶醉在其中,感受到春天所带来的无限快乐。 鉴赏详情»


艺术特点
这首白居易的诗作中,主要的艺术特点是景中寄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描绘的场景之中,从中传达出浓郁的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强烈感悟。在文字表达上,白居易运用了优美、清新的语言,通过描写西湖春色的细腻之处,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喜悦轻松情绪的氛围中。 在艺术形式上,白居易采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在诗中不断切换不同的场景,以此来展现西湖春景的各个方面,并流露出自己对其的深深喜爱。在描写中,他借助于形象生动的词语和比喻,将春天的美丽、生机和温暖直观地展现出来,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这些美好的特质。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这首诗歌具有景中寄情的艺术特点,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以及对情感的倾注,传达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使人们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艺术特点详情»


结构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描绘了自己出游途中所见的孤山寺景色,呈现出一幅宁静、优美、自然的春日图画。 首联中,白居易从宏观上着眼,勾勒出湖面辽阔、云脚低垂的初春景象。他用“初平”形容春水处于初涨状态,远望与岸齐平,通过景象来体现春日生机。他接着写道“云脚低”,形容白云低垂像脚一样直接下至湖面,勾勒出湖上景致,使此幅图画更加自然逼真。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开了对具体景物的描写。首先写到燕子:“燕子飞时,绿水人家”,形象地描绘了燕子在湖上飞行,营造出春日景象。接着描述莺啼花落,“莺啼燕语,花落知多少”,用对仗的手法,将莺和燕的动态与花的飘落结合起来,再现了春日景色。最后,则写到草色渐行远,“草色渐行远,背风送之舟”,描述了草木渐绿,逐渐离人眼帘,营造出一种清新淡雅的感受。 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精准,对仗工整,语言生动自然。诗人通过对湖岸、草地、植物、昆虫的描写,形成了一幅优美自然的春日图画。同时,他在诗中运用了典型与分类相结合的手法,将四种春景进行组合,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此诗表现了唐代诗歌风格的特点,既符合格律之规,又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结构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时期,白居易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822年(长庆二年)七月,他被任命为杭州的刺史,成为了这个美丽城市的地方官员。这次任命对于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他将开始治理这个城市,并在此期间进行了各种改革和建设。 然而,在825年(宝历元年)三月,白居易迎来了新的挑战,因为他被任命为苏州刺史。作为一名地方领导,他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智慧来管理这座繁荣的城市。在这段时间里,他完美地平衡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并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尊重。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白居易写下了《钱塘湖春行》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这首诗是在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写下的,记录了他游览钱塘湖时留下的印象和感受。在这首诗歌中,白居易借助自然景观和人文建筑,塑造了既美丽又真实的环境。他的笔墨深刻而精致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因此,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唐代文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享有广泛的声誉,而且流传到了后世,成为了经典之一。而这首《钱塘湖春行》则成为了他代表作之一,更是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一篇经典名篇。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西面,湖面春水平静如平地,白云低垂,与湖面上的波澜相连。几处早出的黄莺竞相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有新来的燕子衔泥筑巢。繁多而色彩斑斓的春花逐渐吸引人们的目光,浅浅的春草勉强能掩盖马蹄的痕迹。我最喜欢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看不够,特别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孤山寺和贾亭都是杭州市西湖区境内的旅游景点;白沙堤是西湖著名的景点之一,位于西湖东岸,是非常适合散步的地方。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 湖水初涨与岸平齐, 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 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 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 绕过:绕过去。 孤山寺:唐代白居易曾任幽州刺史,后因颜回之乱被贬至丽水(今浙江丽水市),文中的孤山寺即位于丽水境内。 贾公亭:在舟山列岛西南部,是一座以贾宝玉命名的亭子。 湖东:钱塘湖在杭州境内分东西两湖,东湖较为著名,此处指钱塘湖的东部。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白居易简介
唐朝 诗人白居易的照片

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