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译文及注释: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胡马的名字在大宛广为流传,它的身体瘦骨嶙峋,耳朵高耸如竹子,风吹过四蹄轻盈飞舞。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它所向无空隙,真可托付生死。它的骁勇善战,可以横跨万里。
注释:
胡马:指西域的马种,以其高大、耐力强而著名。
大宛:指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
锋棱瘦骨成:形容胡马身材瘦长,骨骼突出,显得非常精悍。
竹批双耳峻:竹批是指马耳朵上的毛发,峻指高耸。
风入四蹄轻:形容胡马奔跑时四蹄轻盈,如风一般。
所向无空阔:指胡马奔跑时无所畏惧,所向无敌。
真堪托死生:形容胡马的忠诚和勇敢,可以托付生死。
骁腾:指胡马奔跑时的姿态,昂首挺胸,气势磅礴。
万里可横行:形容胡马奔跑的速度极快,可以横跨万里。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咏骏马》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中通过对骏马的形象描写,表现了杜甫对进取精神的追求。
诗篇分前后两部分。前四句主要实写了马,杜甫采用了传神之笔,刻画出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形象,展现了其优美的造型和气质。接着,杜甫又通过形象的刻画,将马的骨相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其嶙峋耸峙的身躯、锐利劲挺的耳朵,到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都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批”和“入”两个词语,表现出骏马的力度和速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如此奔驰的场景当中。
《咏骏马》的艺术成就在于其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展现出青年杜甫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骏马的描写,杜甫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奔腾不息”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的期待。
总之,《咏骏马》充分展现了唐代诗人的艺术才华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歌是杜甫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也就是公元740或741年所创作。当时的杜甫在洛阳生活,正处于年轻轻狂的漫游齐赵、飞鹰走狗、骑兵征战的时期。这段时间,杜甫充满了青春的朝气和对未来的憧憬,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诗歌和人生的热爱与渴望。
据参考资料显示,此诗的出处可以在《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的第32页找到。同时,《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的第150-151页以及《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的第4-5页也对此进行了注释与解析。
总之,此篇诗歌承载着杜甫年轻时的情感与思想,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和人生的追求与憧憬。同时,还反映了当时唐朝社会的军事与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大宛国(Dà wǎn guó):古代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一带,相当于西域地区。
2. 筋骨(jīn gǔ):指肌肉和骨骼。
3. 刀锋(dāo fēng):形容尖锐,像刀子一样锋利。
4. 尖锐(jiān ruì):锋利,尖细。
5. 蹄不践地(tí bù jiàn dì):形容奔跑飞快,四蹄离地的状态。
6. 驰骋(chí chěng):奔跑,奔驰 gallop。
7. 沙场(shā chǎng):战争中进行战斗的沙漠或草原地区。
8. 托生死(tuō shēng sǐ):托付生死,形容非常信任。
注释:
此篇文章描写了一匹出自大宛国的名马,其造型精瘦刚毅,奔跑时四蹄生风,有如蹄不践地一般之神速。所以这匹马是很适合面对战争冲锋陷阵之用,甚至被视为可以托付性命的信任。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