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及注释:
醉酒中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烈火烤烤,五十弦演奏塞外之音。沙场上秋天点兵。
马儿作的卢飞快,弓箭如霹雳般惊人。完成了君王的天下大事,赢得了生前和身后的名声。可怜的老人白发苍苍。
注释:
醉里挑灯看剑:在醉酒的状态下,点起灯来看剑。这句话形容主人公在醉酒状态下,仍然对剑法有着执着的追求。
梦回吹角连营:梦中回到军营,听到吹奏军乐的声音。这句话形容主人公在梦中回忆起过去的战争经历。
八百里分麾下炙:指主人公所率领的军队在八百里的范围内,都是他的麾下,他们为了主人公而燃烧着热情。
五十弦翻塞外声:指主人公所弹奏的琴声,能够传到塞外,表现出他的音乐才华和影响力。
沙场秋点兵:指主人公在秋季时,率领军队出征征战沙场。
马作的卢飞快:指主人公所骑的卢马非常快,如飞一般。
弓如霹雳弦惊:指主人公所用的弓非常强劲,弦响如霹雳一般。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指主人公完成了君王交给他的任务,赢得了生前和身后的名声。
可怜白发生:指主人公已经年老,白发苍苍,表现出他曾经历过的战争和岁月的沉淀。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词人故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生于一五四六年,逝于一二三二年,享年八十七岁。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豪放、慷慨激昂,对时局抨击尤为尖锐,而《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便是其中之一。
42岁时,辛弃疾因为主和派的打击,被迫离开任职官场,隐居到江西上饶。辛弃疾在此期间与陈亮结为至交好友。
有一年冬天,陈亮从永康远道而来,拜访在江西的辛弃疾。两人一见面,便喜笑颜开,畅谈国家大事。
陈亮在辛弃疾家中住了十天,这期间辛弃疾倍感珍惜。可当陈亮告别离去时,辛弃疾心情沉重,便骑马追赶而去,想挽留陈亮再多住几天。但因大雪路滑,他在一个叫鹭鹚林的地方停步不前。而后,他就投宿于当地的泉湖四望楼。
当晚,辛弃疾听到邻人吹奏的笛声,心境愁苦,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名为《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词。这首词表达了他与好友陈亮饮酒畅谈的欢愉以及对当权者偷安误国的痛心。
后来,辛弃疾把这首词寄给了陈亮,陈亮也写了一首和词寄给辛弃疾。这件事情成为了南宋词坛的一段佳话。
辛弃疾一生隐居山林,但作品却风靡千古。他的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经久不衰,永垂不朽。而这一段佳话,则更加体现了辛弃疾与陈亮之间深厚的友情。
词人故事详情»
思想感情:
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梦境为背景,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忠君之义。
在词中,辛弃疾将自己的豪情壮志融入其中,情绪高昂,极富激情。他描述了华夏儿女经历沧桑巨变的历史,表达了他要报效国家、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然而,在最后的结句中,这种激情却被打破了。辛弃疾用梦与现实的对比,来宣泄他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然辛弃疾没有亲身经历过沙场征战的苦痛,但他的思想感情却深深地受到了这种激烈的经历的影响。在他的词中,充满了英雄气概和军人精神,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他的壮志未酬,让他心中愤懑不平,但他又能怎样呢?
总的来说,辛弃疾的这首词既表现了他的壮志和情感,又反映了他对时代和境遇的深刻思考。尽管他的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思想感情详情»
写作背景:
这篇写作背景涉及到南宋时期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作《青玉案·元夕》。该词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因被免官而居住在江西上饶带湖,并与布衣陈亮相识。陈亮是个才气横溢的人物,擅长谈兵议论,下笔如有神助。辛弃疾对他刮目相看,两人志同道合,皆为抗金复国的志士,也都是慷慨悲歌的词人。在1188年,辛弃疾和陈亮在鹅湖之会议上讨论抗金大事,此事件传为词坛佳话。《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则是写于辛、陈鹅湖之会议分手之后,展现了辛弃疾对陈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借着元夕之夜来寄望抗金复国之事的顺利实现。该词以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和对时局的关注,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详情»
赏析三:
本文是对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的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好友陈亮(陈同甫)的,词中回顾了他当年在山东和耿京一起领导义军抗击金兵的情形,描绘了义军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也表现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
上片写军容的威武雄壮,开头两句写他喝酒之后兴致勃勃,拨亮灯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宝剑,仔细地抚视着。这里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当他一睡醒,就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了号角声,这里的“角”是指古代军队的乐器,如同今天的军号,有竹、铜、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写许多义军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这里的“八百里驳”是指古代一种牛名,而“麾下”则代指部下,“炙”则表示烤熟的牛肉。词中一直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将军容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下片则写义军在作战时英勇杀敌,弓弦发出霹雳般的响声。这里的“作”与下面的“如”字是一个意思。“的卢”是古代一种烈性的快马。辛弃疾用“的卢”来形容义军奔驰向前,气势磅礴,形像生动。最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的悲愤心情。整首词以雄浑豪迈的笔调展现了英雄壮志凌云的气势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富有激情,气势恢宏。
综上,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是一篇优美雄健的词作,描绘了义军威武雄壮的军容和英勇战斗的场面,生动地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英雄气概和悲愤情怀,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赏析三详情»
赏析二:
这篇赏析的主题是《破阵子》这首词的写作技巧和意境。作者通过分析这首词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深入挖掘了词人辛弃疾在写作中的突破与创新之处。同时,也反映出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首先,文章讲到了《破阵子》由两“片”构成,句法、平仄、韵脚相同的结构,这是传统词的一种写作方式。然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辛弃疾却在这种结构中进行了突破,如《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而《破阵子》这首词同样如此。在描述战斗场面时,辛弃疾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连续出现的画面,这样的表现手法让整首词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其次,本文提到,这是一首描写反击战的词,将军领兵奋勇向前,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在这里,辛弃疾通过将军的行为和想法,表达了一种追求功名的心态。这是当时词人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同时也是作者对于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希望。
最后,文章强调了虚实之间的落差。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了自己对于理想的追求,但同时也用“可怜白发生!”这句悲凉的话语,表达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这种互相矛盾的情感让整首词更加真切动人,也反映出了当时词人面临的困境和挣扎。
综上所述,《破阵子》这首词呈现出了辛弃疾在写作中的创新和突破之处,同时也表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通过词人的想象与实际相结合,使这首词更加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人的情感共鸣。
赏析二详情»
赏析:
静夜思》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以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
首先,辛弃疾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并从中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所处的环境。词的开头只有六个字,却描写了三个连续的、特征性的动作,让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词中出现了喝“醉”之后仍然挑着灯看剑的情境,这一情景更加凸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夜晚的寂静。这样的细节刻画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不必过多地解释,便可以深入读者的内心。
其次,词中出现了“梦回吹角连营”的场景,通过诗人的笔触,号角声被描绘得催人奋进、让人心潮澎湃。壮士跳起来,全副披挂,迎接新的挑战,也寓意着人生的奋斗和打拼。号角声既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让人们在黑暗中追寻光明,前行不止。这也与辛弃疾自身的经历有关,他身处乱世,时常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这种内在的情感和思考也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总之,“静夜思”通过深入的场景刻画、细致的情感描写和多层次的意象展示,让我们感知到了辛弃疾深邃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激励我们在生活中要珍惜静谧之美,同时勇敢地面对挑战和未来。
赏析详情»
煮酒论诗词:
“统”,辛弃疾此处用“天下事”作为代指,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生前身后名,就是为了把自己的功勋和忠诚永载史册,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最后一句则表现出战士们深深的无奈和悲凉,他们为国家披荆斩棘,却在老去之际,只换来了白发苍苍的悲凉。整首诗以军中战争为主题,既有激昂豪气,又有落寞悲凉,展现了军人艰辛的战斗历程和对国家的无限忠诚。
煮酒论诗词详情»
写作背景二:
这篇写作背景二将简要介绍辛弃疾以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志士,其词作以其广泛流传而且深为人们所喜爱。这首词《青玉案·元夕》就是他在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其中蕴含着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振兴中华的渴望。
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在21岁时就参加了抗金起义。然而,起义失败后他返回南宋,并就任了多个地区的长官,致力于安定民生和训练军队,同时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然而,由于其性格和权谋手段不够强硬,还有与一些权贵的矛盾,他遭到了排斥和打击,长期得不到重用。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此次会面,辛弃疾与诸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讨论国家前途,交流情谊,也让他重新燃起了为国家出力的壮志。
总之,这首词是辛弃疾在他黯淡无光的人生中所作,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慨。其背景也反映出南宋时期的动荡和重重困境,同时也展现出辛弃疾舍弃个人恩怨,始终以国家前途为念的高尚品质。
写作背景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
【补充汉字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看到了精美的宝剑),
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梦中回到了当初所在的营地),
接连响起号角声(传来了阅兵的号角声)。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将烤好的牛肉分发给士兵),
乐队演奏北疆歌曲(乐队演奏着北疆的歌曲)。
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这是秋季在战场上举行的阅兵仪式)。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战马奔跑如同卢马一般迅速),
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弓箭声犹如惊雷,震撼人心)。
【注释】:
1. 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其诗歌中常常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描写。
2. 这首诗使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同时也表达出诗人为建功立业、抒发抱负的心境。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