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
对曰:“克之。”
公曰:“何时?”
对曰:“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故书曰:“晋人执虞公。”罪虞公,言易也。
译文及注释:
晋侯再次借道于虞国,以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言说:“虢国是虞国的附属国,虢国灭亡,虞国必然会跟着受牵连。晋国不应该轻率行动,也不应该对敌人掉以轻心。一次错误已经很严重了,难道还要再犯吗?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就是形容虞国和虢国的情况。”晋侯说:“晋国是我的家族,怎么会害我呢?”宫之奇回答说:“大伯和虞仲是大王的贤臣,大伯不听从命令,所以不得继承王位。虢仲和虢叔是文王的大臣,功勋在王室,他们的名字被记载在盟府里。如果灭掉虢国,对虞国有什么好处呢?虞国能够亲近桓、庄吗?如果虞国真的爱他们,那么桓、庄的家族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惩罚呢?亲近他们以宠爱他们,还是会对他们造成伤害,何况是对整个国家呢?”晋侯说:“我享受祭祀非常丰盛,神灵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并不是人类的亲戚,只有德行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周书》上说:‘天不偏爱任何人,只有德行才能辅助。’又说:‘黍稷不是香气,只有明德才是香气。’还说:‘人民不会轻易改变,只有德行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这样看来,如果没有德行,人民就不会和睦,神灵也不会接受祭祀。神灵所依赖的,就是德行。如果晋国攻打虞国,然后以明德来祭祀,神灵会接受吗?”晋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答应了晋国的使者。宫之奇带着他的家族离开了,说:“虞国已经没有希望了。我现在离开,晋国也不会再来攻打虞国了。”八月甲午,晋侯围攻上阳,问卜偃:“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你会成功。”晋侯问:“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日的早晨,龙尾藏在辰星后面,均服振振,取虢国的旗帜。鹑鸟飞翔,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必然逃跑。’这是在九月和十月之间。丙子早晨,太阳在尾星座,月亮在策星座,鹑鸟在火中,一定是在那个时候。”冬天,十二月丙子朔,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逃到京城。晋国回来时,住在虞国,然后攻打虞国,灭掉了虞国,俘虏了虞公和他的大臣井伯,还带着秦穆姬作为俘虏。然后修复了虞国的祭祀,归还了应该向王室贡献的物品。所以史书上说:“晋国俘虏了虞公。”虞公被罚,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注释: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侯再次借道经过虞国,以攻打虢国。
虢,虞之表也:虢国是虞国的附属国。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攻打虢国已经够严重的了,难道还要再来一次吗?
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是说,辅助车辆相互依靠,唇齿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必然会受到牵连。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虞仲是虞国的两位贤臣,大王是指虞国的君主。
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大伯不听从虞国的建议,结果导致了虞国的王位不得传承。
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虢仲、虢叔是虢国的两位贤臣,王季是指虢国的君主。
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虢仲、虢叔曾经是周文王的重要官员,功勋卓著,他们的文献被收藏在周王室的盟府里。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如果虢国要被灭掉,虞国为什么还要爱护虢国呢?
虞能亲于桓、庄乎?:虞国是否能够与晋国的桓公、庄公建立亲密关系?
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如果虞国真的爱护虢国,那么晋国的桓公、庄公的家族有什么罪过呢?
而以国乎?:难道要以国家的名义来对待这个问题吗?
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我祭祀非常丰盛,神灵一定会保佑我。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鬼神并不是人类的亲戚,只有德行才是最重要的。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黍稷是一种祭祀用的谷物,但只有明德才是最重要的。
民不易物,惟德繄物:人民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物品,只有德行才是最重要的。
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如果虞国的宫之奇一行离开,晋国就不会再攻打虢国了。
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公元前655年八月甲午日,晋侯围攻虢国的上阳城。
童谣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炖炖,火中成军,虢公其奔。’:这是一首童谣,预言了晋国攻打虢国的时间和结果。
其九月、十月之交乎!丙子旦,日在尾,月在策,鹑火中,必是时也:童谣中预言的时间是在九月和十月之交,具体是丙子旦,也就是阳历的十一月初一,这一天太阳在天蝎座,月亮在天秤座,鹑火中,预示着晋国必定会攻打虢国并获胜。
虞不腊矣:虞国已经不再强盛了。
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从媵秦穆姬:晋国俘虏了虞国的君主虞公和他的大臣井伯,还带走了秦穆姬作为妃子。
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晋国攻打虞国后,还修复了虞国的祭祀,并向周王朝献上了虞国的贡品。
罪虞公,言易也:指责虞公的罪行是很容易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臣心一片磐石,不曾私通虞人”这句话表达了左丘明对于忠诚和信仰的坚定追求。而他所著的《左传》中,其中的《虞世南》一篇,则进一步阐述了对于德治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文章首先描述了虞虢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彼此相依相存的现实利益。接着,文章揭露了晋侯残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民本思想的盛行。文章强调,国家的存亡不在于神灵,而在于统治者的德行。作者批判了宗族关系和神权至上的迂腐观念,凸显了对于民主法治的呼唤。
文章结构清晰,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示了对于德治和民主政治的推崇。使用比喻句和反问句表达观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作者通过对晋侯的描写,进一步阐明了德治对于国家的意义,警示读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失去了道德底线。
总之,《虞世南》一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的形式批判和反思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强调了德治和民本思想的重要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鉴赏详情»
评析:
此不悟,依然不以民心与道义为重,那么受到失败的惩罚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篇文章主要评析了晋献公吞并虢国和虞国的背后所使用的手段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文章认为晋献公之所以能够成功吞并虢虞两国,关键因素在于他的心狠手毒,并采用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包括以本国宝物作诱饵、六亲不认、不顾同宗亲情等。尽管晋献公成功地获得了实际利益和好处,但是他同时也失去了人心和道义,对历史产生了负面影响。
文章指出,对于重视民心和道义的人而言,这种行为是得不偿失的;而对于寡廉鲜耻的人而言,则可能会得到实际的好处。然而,文章认为我们不能以仁义道德之心去对待这类人,最好的方式是以强硬的态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此外,文中还批评了虞国败亡的原因,在于过分相信同宗亲情,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用近乎于农夫的心肠去对待凶狠的毒蛇。
总之,文章通过对晋献公吞并虢虞两国的行为进行评析,告诉我们应该重视民心和道义,避免以不道德的方式获取短期的实利,而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西只是一种象征,真正重要的是祭品背后的人心。如果你不能明辨是非,把信仰误解为安慰,那么你的祭品就不过是南辕北辙,事倍功半罢了。”虞公犹豫不决,宫之奇说:“请您宣布一下,将要从虞国向虢国出兵,看看子女老幼是否有志同道合者。”于是虞公宣布出兵的消息,结果没有一个人响应他。在宫之奇的劝说下,虞公放弃了向虢国出兵的打算。
晋侯:晋国的国君
借路:以别人的地盘为自己的大军开辟通路
虞公:虞国的国君
虢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境内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
外围:指接壤的周边地区
灭亡:被打败或毁灭
贪心:过分追求利益,欲望旺盛
侵略:入侵别国领土,进行军事进攻
轻视:不重视、看不起
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着,嘴唇没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互相依赖
同宗:指祖先、家族相同的人
加害:攻击、侵害
泰伯、虞仲:虞国的祖先
长子和次子:指在当时的社会中,儿子的继承权是按照出生顺序确定的
王季:虞国的一个封地
文王:周朝的开国皇帝
典策:古代封建王朝封赏爵位的文书
执掌国政:掌管国家大政方针
功劳:做出的重大贡献
主持盟会之官:古代的外交官
灭掉:消灭、征服
桓庄之族:晋国的一个豪族,与虞国有亲戚关系
近亲:指血缘亲属
威胁:使人感到受到危害或被逼迫
祭品:供奉神祗的物品
清洁:干净整洁
保佑:获得神灵的庇佑和保护
德行:道德品质
周书:《周礼》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经典之一
亲疏不同:指对各种人有所区别的态度
黍稷:古代的两种谷物,是祭品之一
象征:用一种事物来代表另一种事物
明辨是非:辨别是非曲直
误解:错误地理解或解释
安慰:舒缓痛苦、消除不安的情绪
南辕北辙:指方向相反,前后颠倒
事倍功半:做事效果不佳,得不偿失
响应:回应、响应号召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