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译文及注释: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天的风清爽,月亮明亮,
落叶聚集又散开,寒鸦栖息又惊飞。
相思之情,何时才能相见?此时此刻难以自持!
走进我的相思之门,了解我的相思之苦。
长时间的思念,长时间的回忆,短暂的思念却无穷无尽。
早知道这样会牵扯人心,何不当初就不相识呢?
注释:
秋风清:秋天的风清爽宜人。
秋月明:秋天的月亮明亮清晰。
落叶聚还散:落叶聚集又散开,形容秋天的景象。
寒鸦栖复惊:寒鸦栖息又惊飞,形容秋天的动物活动。
相思相见知何日?:思念的人何时才能相见呢?
此时此夜难为情!:此时此刻心情难以言表。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进入我的思念之门,才能知道我思念的痛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长时间的思念,长时间的回忆。
短相思兮无穷极:短暂的思念,却无穷无尽。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如果早知道会这样牵扯人心,何不当初就不相识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本诗的主题是“秋夜思念”,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表达出对旧时恋人的思念和无奈。
诗歌运用了典型的悲秋元素,如秋风、秋月、落叶和寒鸦等,将悲凉的氛围烘托得十分深刻。诗中描绘的明月高悬天空,与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栖息的寒鸦形成了对比,更加突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同时,诗人用奇丽的想象和精细的刻画,将自己的内心状态完美地展现在诗歌之中,引人深思。
此外,该诗的体式也十分值得关注。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指出,这首诗起源于李太白的“秋风清,秋月明”三句诗,而刘长卿、宋寇莱公等文人也在后来的作品中借用了这种语言和体式。可以说,这种三五七言的诗歌体式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能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美感享受。
总之,这首诗充分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对情感世界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现出诗歌形式和语言的美感魅力,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佳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言情之作是基于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秋风清》一诗,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该诗应为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所作。然而,有前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创作,但反对者占了多数。
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提到:“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但是,郭绍虞校释时指出:“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 在《诗人玉屑》中也没有该诗的“秋风清”以下各句,因此可以从《玉屑》中确定该诗的作者是李白。
因此,这篇创作背景是基于李白的《秋风清》一诗,并简述了有关该诗作者身份和历史背景上的一些讨论和观点。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二:
一个人在陌生的地方,孤苦伶仃。寒秋夜晚,清寒的秋风吹得我浑身发冷。抬头仰望天空中那圆明如镜的月亮,思念之情愈发强烈。风中飘落的落叶在空气中飘结着几番,最终随风四散,它们曾经一起在一棵树上观赏日出落日,一同在微风中私语谈心。现在它们也无法避免地分离了,仿佛是栖息在树上的乌鸦被落叶吵醒了,难以忍受这凋谢萧瑟的景象,呱呱地叫几声,此时此刻,这悲怆思念之情便更加深重。回忆起彼此曾经相遇相知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何时才能再次相聚?而此刻,我实在难以忍受内心的孤独和悲哀,真是情何以堪!如果有人也曾像我一样思念一位人,就会知道这种相思之苦。每当想起你的时候,数不胜数,而在孤单的时候,则陷入了更加漫长和无休止的相思之中,最后只能回忆起以往的美好来排解寂寞。唉,若早知道你会让我如此牵挂,与其当初认识你,还不如远离避开!
译文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秋风凌清,秋月明朗。风中的落叶时聚时散(凋谢而落下),寒鸦本已栖息,又被明月惊起。朋又盼着相见,却不知在何日,这个时节,这样的夜晚,相思梦难成。
秋风和秋月都非常清冷明亮。在秋风的吹拂下,落叶时而聚拢,时而散落。原本栖息的寒鸦,在明月的照耀下被惊醒。我很希望能与我的爱人相见,但却无法知道何时才能如愿。在这个时令,这样的夜晚,我无法实现我对爱人的思念之梦。
走入相思之门,知道相思之苦,永远的相思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早知相思如此的在心中牵绊,不如当初就不要相识。
如果我不曾遭遇过相思之苦,我就不会深入了解它的难受。相思之苦和回忆将永远伴随着我。虽然短暂的相思看似没有尽头,但我早已预料到了它会在我的心中留下牵绊,如果当初我知道它会给我带来这样的痛苦,那么不如我们从一开始就不要相识。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