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译文及注释: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有人在半夜推着山前行,四周的浮云猜测是你。常常相对于两三座山峰,走遍溪头也找不到你的踪影。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西风吹起云彩横跨天际,突然看见东南方向一根柱子。老僧拍手大笑夸赞,同时也高兴青山依旧在那里。
注释:
何人:指推山人的身份不明。
半夜:深夜时分。
推山:传说中的道家修炼方法,通过推动山石来锻炼身体和精神。
四面浮云:周围的云彩。
猜是汝:猜测是否是你。
常时相对:经常在一起。
两三峰:几座山峰。
走遍溪头:到处走动,寻找。
无觅处:没有找到。
西风瞥起:西风吹起。
云横度:云彩横跨天空。
忽见东南天一柱:突然看到东南方向天空中竖立的一根柱子状云彩。
老僧:指住在山中的老和尚。
拍手笑相夸:拍手笑着夸赞。
青山依旧住:青山依然在原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辛弃疾的《青山可曾记》是一首优美的山水田园词。词人通过描绘青山被浮云所遮盖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对于逝去时光的留恋和思念之情。
词人巧妙地运用开头两句点题,采用设问与答复的方式,使诗句更加引人入胜。通过使用拟人手法,使得物我关系变得密切,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词人那种翘首凝望、喃喃自语的情态。起句借用庄子的话语,表现出词人的虚无主义思想,将其与黄氏的诗句相比较,而后通过用典巧妙地营造出了青山被浮云所遮盖的景象。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词人进一步通过巧妙的运用“猜”字,展示了他的诘问语气和灵动活泼的风格。所使用的歇拍一韵的手法也是巧妙的,使得整首词既有紧承前韵的效果,又能够透露出词人内心的遗憾情感。
最后,词人通过寻觅“常时相对”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表现出自己对逝去时光的留恋和对青山的思念之情。整首词体现了辛弃疾对于青山的深厚感情以及词人执着追求的精神。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生于宋朝,于南宋时期活跃于政治和文化界。公元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他所居住的带湖寓所毁于火,不得已离开了这个曾经的居所,辗转来到位于铅山的期思渡别墅。
在期思渡别墅,辛弃疾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特别是瓢泉,宛如瓢形的清泉,更是赋予了这个地方无限的诗情画意。辛弃疾深深地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他在这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词作。其中,就包括了这首著名的《瓢泉水》词。
《瓢泉水》词是辛弃疾在瓢泉寓所期间所创作的一首以云山之美为主题的词作。它吟咏的是自然美景和作家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辛弃疾的高超才华和丰富的情感。
这首词描绘了瓢泉水清澈见底,流淌于峭壁之间,碧波荡漾的景象。作者以此为引,勾勒出了云山的山水之美和高远之感。他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抒发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唐宋词鉴赏辞典》记载:“此词入‘唐词后期以来’一类,抒写云山之兴叹,而不涉时事,很是纯雅。”可以看出,《瓢泉水》词凭借其清新、朗逸的意境和华丽、优美的文学表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什么人在半夜把山推走了?抬头看四面都是浮云,猜想是浮云干的。平常相对而视的几座山峰,现找遍河边却寻不到它们在哪里。西风猛然吹起,浮云飘动,忽然看到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老僧拍看手笑着夸赞,还在高兴青山依旧在这里。
注释:
1. 辛弃疾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这段文字出自他的《青玉案·元夕》一诗。
2. “半夜把山推走”是一个修辞手法,描述的是夜晚浓重的雾气。即山被雾笼罩,不见踪影。
3. “浮云”指雾气,因为在雾中看到的云层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浮云。
4. “几座山峰”指前方的山脉,因为雾气太浓无法分辨。
5. “西风猛然吹起”表示风势突然加强,导致云层变动,露出了一座高山。
6. “东南方向有一座擎天高山”形容山峰之高耸入云,因为在雾中看到的是一座擎天高山,不是原来所想的几座山峰。
7. “老僧”指诗中的一位和尚,他手拍着笑赞,表示对这座高山的景象十分欣赏,并且对青山的存在感到高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