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及注释:
在尧、舜、禹、汤、文、武、成、康的时代,他们深爱人民,关心人民,以君子长者之道治理天下。他们赏善罚恶,赏之则咏歌赞叹,罚之则哀矜惩创,以此乐其始而勉其终。他们的治理声音,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中。成、康去世后,穆王登基,周朝开始衰落,但他仍然命令他的臣子吕侯,告诉他祥刑的原则。他的言辞忧虑而不伤人,威严而不发怒,慈爱而能断案,有着哀怜无辜之心,因此孔子仍然推崇他。
《传》中说:“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在尧的时候,皋陶是一名士。将要杀人,皋陶说“杀之”三次,尧说“宥之”三次。因此天下畏惧皋陶执法之坚,而喜欢尧用刑之宽。四岳说“鲧可用”,尧说“不可,鲧方命圮族”,后来说“试之”。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的杀人之言,而听从四岳使用鲧的建议呢?因此圣人的意图也可以看出来了。
《书》中说:“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这就是尽善尽美了。可以赏,也可以不赏,赏过了就是仁;可以罚,也可以不罚,罚过了就是义。过于仁,不失为君子;过于义,则流于残忍。因此,仁可以过度,而义不可以过度。古人赏罚不以爵禄、刀锯为准则。赏以爵禄,就是赏之道只在于加爵禄,而不在于不加爵禄;刑以刀锯,就是刑之威力只在于刀锯所及之处,而不在于刀锯所不及之处。先王知道天下的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知道天下的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因此,疑则以仁为准则,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互追随君子长者之道。因此,这就是忠厚之至。
《诗》中说:“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即使在乱世中,也不会有异于常人的手段。他们时而喜怒,但不会失去仁的原则。《春秋》的义,立法要严格,责任要宽容。因此,根据褒贬的原则,制定赏罚,也是忠厚之至。
注释: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这些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被认为是圣人,他们治理天下时非常关心百姓,用君子长者之道来治理国家。
善:指好的行为或功绩。
赏:指奖励。
咏歌嗟叹:指赞美和感叹。
不善:指坏的行为或罪过。
罚:指惩罚。
哀矜惩创:指既要惩罚,又要同情和关心。
虞、夏、商、周之书:指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
穆王:指周朝的一位君王。
吕侯:指周朝的一位大臣。
祥刑:指既要惩罚,又要有益于人民的刑罚。
孔子: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传:指《尚书》中的一篇篇章。
广恩:指扩大恩惠。
慎刑:指谨慎使用刑罚。
皋陶: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贤臣。
四岳: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四位贤臣。
鲧:指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叛逆者。
圣人:指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书:指《尚书》。
疑:指对于罪行或功绩的怀疑。
不辜:指无罪的人。
经:指符合法律规定的。
仁:指高尚的品德和慈爱的心。
义:指公正和道德准则。
爵禄:指封爵和赏赐的财物。
刀锯:指刑罚的工具。
先王:指中国古代的君主。
忠厚之至:指非常忠诚和诚实。
译文及注释详情»
题解:
题目:苏轼的应试文字与现代教育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虽然华丽却不失深刻,深得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但是,苏轼的文字中也有很多是为了应试而写的,所以在阅读苏轼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背景,并且审视古代应试制度对于文字的影响。
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的背后故事可以看出,苏轼在其二十一岁考进士时用了捏造出来的例子来哄骗试官,这反映出当时的应试制度是多么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和真实性。在现代,我们应该避免这种应试文化,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当下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应试制度则会让学生过度关注考试分数,而非真正的学习效果。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应该抛弃这种应试文化,建立起一种更为科学、更为灵活的评估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受益。
总之,苏轼的应试文字虽然有其历史背景,但我们在学习其文学作品时,需要谨记这一点,并从中反思现代的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而非简单地追求分数和结果。
题解详情»
点评:
这篇文章回顾了苏轼当年参加进士考试时所做的策论,并为读者讲述了其魅力所在。在这篇策论中,苏轼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为题,提出了很多深刻的观点。他通过自由的思考,不拘泥于题目本身,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社会道德败坏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虽然这篇文章是苏轼参加进士考试的策论,但是它并没有像一般的试卷那样显得单调枯燥,反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为苏轼的思想自由,不受任何地方或者时代的束缚,他从根源分析了问题,并独立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文章中的语言风格简洁明了,充满了诗意。阅读起来让人感到愉悦,有青铜之音。
苏轼这篇策论曾经引发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在文中,他列举了一个关于东周皇帝尧和皋陶的故事。主考官欧阳修询问苏轼这个故事的出处,苏轼却用“何须出处”这样的回答来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思考的态度。这种自由的思想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人。
总的来说,苏轼所做的这篇策论不仅仅是一篇普通的试卷,而是一篇充满了自由思想和创造性的文章。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带来了启示: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我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可以随时随地发挥我们的创造力,提出独特的见解。
点评详情»
译文及注释:
《尚书》中记载了许多古代国君对待百姓的态度和处理政治事件的智慧。从唐尧到周康王时期,这些国君都深爱百姓,替他们担忧,并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在奖赏和处罚时,他们都会秉持公正、仁慈的原则,同时用歌曲赞美好事,哀怜同情错误,以期鼓舞人心、推广恩泽。在虞、夏、商、周历史书籍里,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欢喜和忧伤的情感、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
成王、康王去世后,穆王继位,周朝的王道逐渐衰落。但是,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要使用“祥刑”。他的话虽然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表现出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了《尚书》里。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这是要谨慎地使用刑法。
在唐尧当政时期,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当要处死一个人时,皋陶三次说当杀,但唐尧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因此,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唐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但唐尧却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然后他又说“试用一下吧。”
那么,为什么唐尧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而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呢?这表现出唐尧是一位圣人,具备睿智、明达和宽容的品质,能够以理智和仁慈的态度处理事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