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译文及注释:
呜呼!盛衰之理,虽然说是天命,但难道不是人为的吗!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以及他失去天下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了。
据说晋王快要死了,他赐给庄宗三支箭,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的,契丹和我约为兄弟,但他们都反晋归梁了。这三件事,我都有遗憾。我把这三支箭给你,你要记住你父亲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庙里。后来他打仗的时候,派人去庙里请箭,用锦囊装好,背在身上,带着箭前进。等到凯旋回来,就把箭还给先王。
当他把燕国父子绑在一起,把梁国君臣的首级装在箱子里,进了太庙,还箭给先王,告诉他成功了,他的气势真是壮哉!但是等到仇敌都灭了,天下都平定了,他却因为一个人的呼声,四面受敌,仓皇东逃,还没见到敌人就被士兵离散了,君臣相顾,不知道该去哪里。最后他发誓要剃发断发,泪水滴在衣襟上,真是太衰了!难道得到的很难,失去的很容易吗?或者说,成败的原因都在于人吗?
《书》上说:“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当他盛的时候,天下的英雄都不能与他相比;但是当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就能困住他,他的身亡导致国家灭亡,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灾难常常从微小的地方积累,而智勇往往被自己的溺爱所困扰,这不仅仅是伶人的问题。我要写一篇《伶官传》。
注释:
注释:
- 盛衰:指国家的兴盛和衰落。
- 天命:指上天的安排和决定。
- 人事:指人类的行为和选择。
- 原庄宗:指辽朝的庄宗耶律阮。
- 天下:指整个国家。
- 梁:指南汉的梁山王刘备。
- 燕王:指北汉的燕王刘旻。
- 契丹:指辽朝的契丹族。
- 遗恨:指未了的仇恨。
- 三矢:指三支箭。
- 从事:指官员。
- 少牢:指一种祭品。
- 锦囊:指用锦绸制成的小袋子。
- 凯旋:指凯旋归来。
- 纳之:指将矢箭纳入太庙。
- 系:指联合。
- 君臣:指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 誓天断发:指发誓要守护国家,即“天诛地灭,誓不为贼”。
- 泣下沾襟:指哭泣时泪水湿透了衣襟。
- 满招损,谦得益:指过于张扬会损失,谦虚则会得到好处。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指勤奋劳动可以使国家兴盛,懒散享乐则会导致个人的灭亡。
- 自然之理:指自然规律。
- 盛:指国家的兴盛时期。
- 豪杰:指英勇的人物。
- 数十伶人:指几十个演员。
- 困之:指困扰他。
- 为天下笑:指成为全国人民的笑柄。
- 祸患常积于忽微:指灾难往往从微小的事情开始积累。
- 智勇多困于所溺:指聪明和勇敢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失败。
- 伶官传:指一部古代小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欧阳修的这篇评析主要是对一篇史论进行分析和评论,文章论述的主题是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作者通过评价五代后唐庄宗的历史案例,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文章表达了对庄宗成功和失败时期的不同看法,通过强烈的对比突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源所在。作品的语言雄健有力,情感表达鲜明,篇幅虽然短小,但深刻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首先,欧阳修从庄宗的历史背景入手,指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他认为,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正是由于其沉迷于奢侈享乐,宠信伶人,不问国事,致使四方藩镇趁机谋取私利,延续各地动乱和杀戮。这种情况说明了执政者的行为和决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欧阳修的分析非常具体,有说服力,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
其次,欧阳修通过对庄宗历史案例的说明,阐述了一些具体的论断,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些论断言简意赅,表达深刻,让读者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也是欧阳修文笔精湛之处。
最后,欧阳修在文章中的写法值得称赞。他采用了“欲抑而先扬”的手法,在极力称赞庄宗成功时期的同时,通过对与衰败时期进行深刻反思和冷静评估,让读者看到了庄宗历史成败之间的奥秘。这种写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而且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总之,欧阳修的这篇评析从历史事实入手,具体分析了执政者的思想行为对国家兴衰的影响。他的论述深刻精辟,表达清晰明了,展示了出色的文笔和思考能力,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
评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唉!”:表示轻叹、感慨。
“盛衰的道理”:指兴盛和衰落的规律。
“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伟大人物兴盛和衰落的思考。虽然曾经取得过天下,但后来失去了一切,作者认为不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事所致。
“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通过分析庄宗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以认识到兴盛和衰落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汲取教训。
“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传说中晋王将自己的仇恨转嫁给了庄宗,使他有了报仇复国的动力。
“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晋王将三枝箭交给庄宗,并叮嘱他不要忘记复仇的决心。
“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庄宗将箭收藏在祖庙,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对晋王遗志的承诺。
“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庄宗在出征前会让人背着箭在军前开路,并在打了胜仗后将箭重新收回。
“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形容庄宗在面临叛乱时的慌乱和无计可施。
“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形容庄宗在失败后的悲痛和自责,表现出一位失去天下的君主的衰落和悲惨。
“自满会招来损害”:引用《尚书》的名言,警示人们不能被自己的成功冲昏头脑,否则会招致损害和失败。
总之,作者欧阳修通过这篇文章,深刻表达了对历史上伟大人物兴盛和衰落的思考,以及对成功者不能被自己的成功而蒙蔽、不能放松警惕的提醒。
译文及注释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