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译文及注释:
我听说世人认为诗人少有才华而多为穷人,这是真的吗?其实,世间流传的诗歌,大多出自古代贫穷人的口中。士人们虽然有才华,但他们的才华却无法施展于社会,于是他们往往喜欢独自隐居在山林水边,观察昆虫、鱼类、草木、风云、鸟兽等,探寻其中的奇妙之处,内心积郁着忧愁、思考、感慨和愤怒,他们的灵感来源于对社会不公的谴责,以及对羁绊在官场和寡妇孤儿身上的痛苦的描写,写出了人们难以言表的情感。因为越是贫穷,越是能够发挥才华。所以说,并不是诗歌能够让人穷,而是穷人才能够写出好的诗歌。
我有一个朋友叫梅圣俞,他年轻时曾经做过官,但是多次考试都被官员们压制,被困在州县里十多年。现在他已经五十岁了,仍然在做官,为别人效力,他内心充满了积郁,无法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他的家乡在宛陵,从小就喜欢写诗,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已经惊艳了长辈们。长大后,他学习了六经和仁义道德,他的文章简洁古朴,不追求在社会上的名利。世人只知道他的诗歌,但是没有人知道他的才华。虽然他的诗歌很多,但是他不会整理自己的作品。他妻子的侄子谢景初担心他的作品太多而容易丢失,就整理了他从洛阳到吴兴所写的诗歌,共十卷。我很喜欢梅圣俞的诗歌,但是却无法完全得到他的作品,所以很高兴谢景初能够整理出来。我将他的作品整理成了十五卷,其中有一千多篇遗稿和旧作,我挑选出了六百七十七篇,收录在其中。可惜,梅圣俞在京城去世了,我为他哭泣并铭记他的才华,然后向他的家人索要了他的遗稿。哦,我已经详细地谈论了梅圣俞的诗歌,所以不再赘述。
——庐陵欧阳修序。
注释:
重点词汇注释:
1. 穷人:指贫穷的人。
2. 辞:指言辞、语言。
3. 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指喜欢独处于山林、水边等自然环境中,观察自然景物,发掘其中的奇妙之处。
4. 怨刺:指抒发怨愤之情,刺痛社会现实的诗歌。
5. 道羁臣寡妇之所叹:指描写官场困境和妇女悲苦的诗歌。
6. 简古纯粹:指文章风格简练、古朴、纯粹。
7. 雅、颂:指《诗经》中的两种诗歌形式,分别用于歌颂君王和祖先的功德。
8. 清庙:指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
9. 铭:指刻写铭文,以纪念逝者。
译文及注释详情»
穷而后工:
浒传》序中也提到:“凡古今之作,大抵不得已而为之者多矣”。“穷而后工”说是欧阳修在《诗品》序中提出来的,他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只有经历过穷困才能深刻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更好的文学创作。因此,穷困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可以借助的平台,只有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才能够证明你已经熬过了低谷期。
在文学创作上,“穷而后工”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穷困可以使人思考,启迪灵感,促进作品的产生,为文学创作增添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色彩。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出自穷困潦倒的作者之手。而且,在创作时,穷困还能够锤炼作家的毅力和耐力,使得作者更加坚韧不拔,更好地坚持下去。
总之,“穷而后工”是一种与时间共存的文学创作思想,它鼓舞人们不要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败,而是更加用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业。每一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低谷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前进,反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不断积累和努力,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实现更大的发展。
穷而后工详情»
艺术特色:
欧阳修所写的《梅花十咏》是一篇以“穷而后工”为主题的文论,其艺术特色可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本文通过“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来统领全文,将“穷”与“工”二字贯穿始终。文章开头即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接下来,作者通过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从生平着眼“穷”,从创作着眼“工”,演绎出“穷而后工”的实例。虽然第三、四段是写诗集的成书过程,但仍不忘记“穷工”,其中赞美其诗之“工”,喟叹其人之“穷”。作者行文从容不迫,在紧扣“穷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深刻的感受与见解。
其次,本文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作者巧妙地设立对立面,通过辨析世俗流行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最终得出“穷而后工”、“愈穷愈工”的结论。作者采用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突出梅诗之“工”。此外,在整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赞美和喟叹的手法,既突出了梅圣俞的诗歌才华,又表达了对其人生境遇的同情和敬意。文章行文起伏跌宕,变化多端,可谓匠心独运。
综上所述,欧阳修所写的《梅花十咏》以“穷而后工”为主题,通过巧妙的结构和语言技巧,表达了深刻的见解和感受,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详情»
写作背景: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在文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相较于其他诗人,欧阳修更加注重诗歌的政治内容和社会意义。他对于梅尧臣这位北宋诗人无疑是十分推崇的,梅尧臣的诗作不仅反映了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而且风格也平淡朴实,具有矫正宋初靡丽倾向的意义。梅尧臣的作品不仅得到了陆游等人的赞赏,同时也成为欧阳修关注的对象。
在欧阳修看来,写诗不仅要有诗歌形式上的美感,更要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这一点与梅尧臣的创作理念十分相似。欧阳修认为,好的诗歌应该能够表达出难以言说的情感和思想,并且能够状写那些难以表达的景象,这种审美观念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为梅尧臣所作的序似乎也包含了他自己的文学主张。他认为作家不仅要在物质贫困的情况下努力创作,更要有追求真实、深度思考的文化自觉。这一点可以说是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之处,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家们的崇拜对象。
总的来说,欧阳修通过对梅尧臣的创作进行评价和肯定,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文学主张,这些都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写作背景详情»
层次结构:
《梅尧臣诗集序》层次结构如下:
一、引言
A. 理论阐发“穷而后工”文学创作理论
1. 辨析“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
2. 阐明仕途穷困者产生怨刺诗的原因
3. 得出结论:穷而后工
二、梅尧臣其人、其诗
A. 生平介绍,突出一个“穷”字
B. 评述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
C. 感叹其怀才不得用于世,这悲的底蕴还是“穷”和“工”
三、诗集的搜集、整理、编次、作序过程
A. 诗集的基本情况
B. 作者及该书的思想、创作情况以及其著作的主要特点
四、作序者的主导思想
A. 阐发“穷而后工”思想的作用
B. 作序者的主导思想与该书及其作者密切相关,形成全书的灵魂
层次结构详情»
译文:
欧阳修先生的这篇文章名为《苦吟》。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诗人仕途和贫困之间的关系展开的。欧阳修先生认为,世间流传的诗歌大多出自于古代的困苦之士,因为在逆境中,他们更容易感受到生命的沉重和命运的艰难,从而将此转化为灵感源泉,寄托于怨恨讽刺之中,并写出了人所难以表达的情感。欧阳修还通过梅圣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身为有才华的诗人,但却被命运所不公的经历。他们虽然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但通过诗歌来发泄内心的郁积。欧阳修先生最后得出了结论:并非写诗使人穷困潦倒,相反,穷困潦倒反而能够让人更好地写出灵感丰富、具有深刻抒情力的诗歌。
译文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