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文伯复命。赵文子曰:“信。我实不德,而以隶人之垣以赢诸侯,是吾罪也。”使士文伯谢不敏焉。
晋侯见郑伯,有加礼,厚其宴好而归之。乃筑诸侯之馆。
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诗》曰:‘辞之辑矣,民之协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其知之矣。”
译文及注释:
公薨的那个月,子产作为郑伯的代表前往晋国,但因为晋侯正在丧期中,未能见面。子产于是下令拆除了晋国为他们准备的住所的围墙,并让车马进入其中。晋国的士文伯对此提出了抗议,认为郑国政治不稳,盗贼横行,所以要完善客人的住所,加固城墙,以保证客人的安全。他请求子产不要破坏这些设施,否则会影响郑国的声誉。子产回答说,郑国是小国,与大国相比较弱,所以必须积极应对各种情况,为此他们不得不征收赋税,以应对时局。但是,他们经常遇到官员忙碌,无法接待他们,也没有得到通知,不知道何时可以见面。他们不敢输送贡品,也不敢暴露财富,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财富会被破坏或被盗。他听说晋国的文公对待客人非常周到,为他们准备了宫殿和馆舍,还有专门的人负责维护道路和建筑。当客人到来时,他们会点燃烛光,巡视宫殿,为客人提供车马和随从,还会展示各种物品。文公不会让客人感到不舒服,也不会让他们担心盗贼和燥湿的问题。现在,晋国的宫殿离铜鞮数里之远,诸侯只能住在隶人的住所里,门口不允许车辆通行,而且盗贼横行,天灾不断。客人无法预知何时可以见到晋侯,如果不拆除隶人的住所,他们就无法藏匿财富,这会增加他们的罪责。子产请求晋国给予他们帮助,如果他们能够得到贡品,修建城墙并离开,那就是晋国的恩惠,他们不会嫌麻烦。最终,晋侯见到了郑伯,对他表示了尊敬,并且筑起了诸侯的住所。叔向评论说,子产的辞令非常妙,诸侯都很赞赏,这说明他非常懂得如何应对各种情况。
注释:
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使尽坏其馆之垣,而纳车马焉。
【注】公薨:指郑公死亡。子产:郑国大夫,相当于宰相。相:辅佐。晋:晋国,周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丧:指晋国的君主去世。未之见也:指晋侯未曾前来吊唁。坏:拆除。馆:指郑国为接待客人而建造的宾馆。垣:墙。纳:接纳。车马:指晋国的使者所乘坐的车马。
士文伯让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高其闬闳,厚其墙垣,以无忧客使。今吾子坏之,虽从者能戒,其若异客何?以敝邑之为盟主,缮完葺墙,以待宾客。若皆毁之,其何以共命?寡君使匄请命。
【注】士文伯:郑国大夫,子产的部下。让之:指向子产提出质疑。敝邑:指郑国。政刑之不修:指郑国政治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寇盗充斥:指盗贼猖獗。诸侯之属:指其他诸侯国的使者。辱在寡君者何:指使郑国的君主感到羞辱。令吏人:指命令官吏。完:修缮。高其闬闳:指加高宾馆的门闩和门框。厚其墙垣:指加厚宾馆的墙壁。忧客使:指担心客人的安全。从者:指随行的人员。异客:指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盟主:指郑国作为盟主的地位。缮完葺墙:指修缮宾馆的墙壁。共命:指共同应对外敌。匄:指派遣使者。
对曰:“以敝邑褊小,介于大国,诛求无时,是以不敢宁居,悉索敝赋,以来会时事。逢执事之不闲,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其输之,则君之府实也,非荐陈之,不敢输也。其暴露之,则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以重敝邑之罪。侨闻文公之为盟主也,宫室卑庳,无观台榭,以崇大诸侯之馆,馆如公寝;库厩缮修,司空以时平易道路,圬人以时塓馆宫室;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隶人、牧、圉,各瞻其事;百官之属各展其物;公不留宾,而亦无废事;忧乐同之,事则巡之,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今铜鞮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门不容车,而不可逾越;盗贼公行。而天疠不戒。宾见无时,命不可知。若又勿坏,是无所藏币以重罪也。敢请执事,将何所命之?虽君之有鲁丧,亦敝邑之忧也。若获荐币,修垣而行,君之惠也,敢惮勤劳?”
【注】以敝邑褊小:指郑国地处偏远,国土狭小。介于大国:指处于强大的国家之间。诛求无时:指时常受到其他国家的攻击和侵略。不敢宁居:指不敢安居乐业。悉索敝赋:指征收全部的国家财产。逢执事之不闲:指遇到官员忙于公务,无法接见。未知见时:指不知道何时能够见到官员。输币:指向其他国家进贡。君之府实也:指进贡的财物都存放在君主的宫殿里。荐陈之:指向君主献上珍贵的礼品。恐燥湿之不时而朽蠹:指担心财物在潮湿的环境中腐烂。重敝邑之罪:指因为财物腐烂而受到惩罚。文公:指周朝时期的晋国君主。宫室卑庳:指宫殿简陋。观台榭:指高大的楼阁。崇大诸侯之馆:指建造宾馆以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的客人。公寝:指君主的卧室。库厩缮修:指修缮仓库和马厩。司空:指负责修建道路的官员。圬人:指修建宾馆的工人。塓:指修建宾馆的地基。甸设庭燎:指在宾馆前点燃火把。仆人巡宫:指巡视宾馆的仆人。宾从有代:指为客人安排代步工具。巾车脂辖:指为客人的车辆擦拭和涂油。隶人、牧、圉:指管理宾馆的官员。百官之属:指各种官员。公不留宾:指君主不会挽留客人。忧乐同之:指君主与客人共同分享忧乐。事则巡之:指君主巡视宾馆以检查是否有不妥之处。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指君主教育客人,关心他们的不足之处。无宁灾患:指客人在宾馆内安全无虞。铜鞮之宫:指晋国的宫殿。隶人:指晋国的低级官员。不可逾越:指不能越过
译文及注释详情»
解析: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以诚相待、以礼待人的。这种交往方式不论是在国际关系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是基本的人际交往准则。上帝并没有赋予任何人特权去蔑视他人,认为自己优越于他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尊重。
这种平等、尊重的交往方式同样适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正如现代国际关系中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样。而在个人生活中,也应该遵循这种交往准则,不论是性别、年龄、身份地位、财富状况都不能影响人们之间的相处,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也应该尊重他人。
总之,这篇文章通过强调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在国与国交往、个人生活中都应该以礼待人、以诚相待,建立相互信任和合作的良好关系。
解析详情»
读解:
左丘明《左传·襄公》的这段故事,描述了子产在郑国为晋国使节时因国君不接见客人而动怒拆毁该国的客舍围墙,最终却以巧妙的言辞和坚定的态度得到了国君的接见和礼遇。
故事中表面看来,子产的行为有些过激和“那个”的味道。然而,我们必须要了解背景,在晋国是强国,霸主地位坚不可摧的情况下,国君不出来接见客人就是在摆谱、耍威风,这种态度让郑国这样一个小弱国感到受气。此次郑国前来晋国献贡,也是对盟主的恭敬和孝顺的表达。因此,子产的行为更多是一种表达对晋国法度的尊重和反抗大国霸气的勇气。
同时,子产的行为也彰显了他的胸襟和气魄,是一种挑战强权、争取尊严的表现。他并不惧怕晋国的强力压制和报复,而是选择了以骨气和诚实的态度面对困境,最终得到了国君的认可和礼遇。
总之,子产的行为既有犯上作乱的味道,又是一种勇气和自信的表现。他以真诚和坚定的态度反抗晋国霸权,表达了对法度的尊重和对小国尊严的捍卫。这样的品格和气概,令人感到肃然起敬。
读解详情»
译文及注释:
鲁襄公死去的那个月,子产辅佐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因为鲁国有丧事的缘故,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把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把自己的车马放进去。
【汉字译文】:鲁襄公去世的那个月,子产协助郑简公前往晋国,晋平公由于鲁国有丧事,没有接见他们。子产派人将宾馆的围墙全部拆除,将自己的车马放进去。
【注释】:鲁襄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暴君”。子产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也是鲁国的一位贤臣。郑简公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晋平公是晋国的君主。
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敝国由于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对辱临敝国的诸侯属官怎么办,因此派了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高,围墙修得很厚,使宾客使者不会感到担心。现在您拆毁了围墙,虽然您的随从能够戒备,那么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由于敝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馆会围墙,是用来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请问你们拆墙的理由。”
【汉字译文】:晋国大夫士文伯责备子产说:“我国政事和刑罚没有搞好,到处是盗贼,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辱骂敝国的诸侯和其属官,因此派官员修缮来宾住的馆舍,馆门造得很高,围墙修得很厚,让宾客和使者感到安心。现在你拆了围墙,虽然你的随从能够戒备,但对别国的宾客怎么办呢?我国是诸侯的盟主,修建有围墙的馆舍,是为了接待宾客。如果把围墙都拆了,怎么能满足宾客的要求呢?我们国君派我来问你们拆墙的理由。”
【注释】:晋国是春秋时期八大诸侯之一,士文伯是晋国的一位大夫。
子产回答说:“敝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责求我们交纳贡物没有一定时候,所以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敝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前来朝见贵国。碰上您没有空,没能见到,又没有得到命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存放在露天。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丁式,是不敢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宾馆像国君的寝宫一
【汉字译文】:子产回答说:“我国国土狭小,处在大国的中间,大国随时会要求我们交纳贡物,我们不敢安居度日,只有搜寻我们国家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朝见贵国。如果碰巧你们没有空,没能见到我们,又没有得到命令,我们就不知道朝见的日期。我们不敢进献财物,又不敢把它们放在露天。如果进献上去了,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没有经过正式程序,是不能进献的。如果把礼物放在露天里,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这会加重我们国家的罪过。我听说文公从前做盟主时,宫室低小,没有门阙和台榭,但是他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十分高大,使宾馆看起来像国君的寝宫一样。
【注释】:文公是晋国历史上的一位君主,也是春秋时期八大诸侯之一。丁式是指礼仪上必须履行的各种程序。
综上所述,子产拆除晋国的宾馆围墙是为了搜寻鲁国的全部财物,以便随时朝见晋国的君王,并且他也提到了文公修建高大的宾馆的事例,意在表达晋国应当弘扬文公的精神,让宾客感到安心和尊重。
译文及注释详情»
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前556年-前451年),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相传曾任鲁国史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晚年双目失明,著有中国重要的史书巨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