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及注释:
如果说琴上有琴声,为什么不让它在匣子里发出声音呢?
如果说声音在指尖上,为什么不让它在您的指尖上听到呢?
注释:
若言琴上有琴声:如果说琴上真的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为什么放在匣子里却不响?
若言声在指头上:如果说声音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为什么不让你的指头听到声音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道理:
这首诗所表达的道理是:弹琴需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而不仅仅是单凭琴和指头。尽管琴法是可以掌握的,指头也是人人都有的,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弹琴技术的差异,演奏出来的乐曲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诗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涉及到主客观关系、物理意义、声音的音质以及介质的材料等因素的差异。例如,音高一般与物体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等因素有关。大、粗、厚、长、松的东西振动慢,频率低;反之频率高。响度则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因此,在弹琴时必须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通过深入练习和精湛的技术逐渐掌握它们,才能演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这种道理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也同样适用,只有深入掌握了主客观关系、物理意义和技术特点,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道理详情»
赏析:
韦应物的《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描述了他在深夜独宿山门店时,倾听嘉陵江水声所产生的震撼和思考。这首诗中,韦应物对于水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疑惑,并得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这种思考方式与苏轼对于琴指的领悟相似,都是高深的哲学问题。
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而存在。本文引用了多篇佛经来阐述这种观点,并以尘土和清水的作用为例说明了“浊”的含义。此外,文中还引用了佛经中的句子,“四大和合”,强调了四种元素的合并创造了一切事物。
苏轼在一首诗中形象地描绘了琴瑟、箜篌、琵琶等乐器如何依靠妙指才能发出美妙的音乐。这种描述也展现了因果关系的哲学思考方式。
总之,韦应物和苏轼的思考方式都贯穿了因果关系和哲学思考的元素,闪现出了古代文人的卓越智慧。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苏轼、琴声、琴、盒子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把弹奏的琴放入盒子中,既然琴声是发自琴的,那为什么琴声在盒子里听不到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如果琴声是由手弹出的,那为什么你的耳朵刚刚好无法听到你自己弹奏的琴声呢?
注释:苏轼在这里就琴声产生的本质进行了反思。琴声发自琴还是手弹奏的力量?其中,前者与外在因素有关,而后者则与内在技巧功底有关。在此基础上苏轼还引导人们思考,为什么盒子能够阻止琴声的传播,为什么人的耳朵不能听到自己弹奏的琴声。整篇意境极富哲学思想。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