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译文及注释:
道字娇讹苦未成:说话娇嗔,口齿不清,苦恼未能表达。
未应春阁梦多情:春天到了,却没有实现梦中的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今天早晨,为何绿色的发髻倾斜着?
彩索身轻长趁燕:身体轻盈,像彩色的绳索,长时间追逐燕子。
红窗睡重不闻莺:红色的窗户紧闭,睡得沉重,听不到黄莺的鸣叫声。
困人天气近清明:天气渐渐变暖,让人感到疲倦,离清明节也不远了。
注释:
道字:指“道路”,表示作者的心路历程。
娇讹:指作者年轻时的轻狂和错误。
苦未成:指作者还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和磨炼。
春阁梦:指作者年轻时的梦想和幻想。
多情:指作者年轻时的热情和浪漫。
朝来何事:表示作者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困惑和迷茫。
绿鬟:指女子的发髻,表示作者对女子的思念。
倾:指倾斜,表示女子的发髻倾斜。
彩索:指彩色的绳索,表示作者年轻时的轻盈和自由。
长趁燕:指长时间地追逐燕子,表示作者年轻时的无忧无虑。
红窗:指女子的窗户,表示作者对女子的思念。
睡重:指女子睡得很沉,表示作者对女子的思念。
不闻莺:指女子睡得很沉,听不到莺鸟的鸣叫声。
困人:指作者感到疲倦和困乏。
天气近清明:指时间接近清明节,表示春天的气息已经浓郁。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经典的婉约词,引领了这一文体的创新与开拓。作者通过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一位富裕家庭的怀春少女,表现出了她独特的天真活泼形象。
词的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以含蓄隐晦的语言表现出她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让读者感受到了少女春情的若有若无。下片则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的描写,展现了她贪玩好睡的憨态。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写出了她春季的慵困之态。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此外,词以问题与回答的形式呈现,巧妙地引起读者的思考与想象,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少女的内心世界。整首词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因此,这首词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种对青春和美好的生命的赞颂和颂扬。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睡梦中柔声细语吐字不清,莫非是情郎来到她的梦中?(吐字不清:tu? zi? bu? qin?g)
假如不是跟他梦中欢会呀,为何见她早起时发髻斜倾?(发髻斜倾:fa? ji? xie? qi?ng)
秋千上她象燕子身体轻盈,红窗内她睡得甜不闻莺声。(秋千:qiu? qia?n;轻盈:qi?ng yi?ng)
那使人困意浓浓的天气呀,已不知不觉地快要到清明。(困意浓浓:kùn yì nóng nóng;清明:qi?ng mi?ng)
注释:
1. “情郎”指的是女主角的心上人;
2. “发髻斜倾”是形容女主角在睡眠中的美丽姿态;
3. “秋千”是一种儿童娱乐玩具,在这里用来形容女主角的轻盈身姿;
4. “莺声”表示春天的漂亮景色;
5. “困意浓浓”的天气形容了一个昏昏欲睡的氛围;
6.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中期,大约在每年4月4日或5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