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密州上元》拼音译文赏析

  • dié
    liàn
    huā
    ·
    zhōu
    shàng
    yuán
  • [
    sòng
    ]
    shì
  • dēng
    huǒ
    qián
    táng
    sān
    míng
    yuè
    shuāng
    zhào
    jiàn
    rén
    huà
    zhàng
    chuī
    shēng
    xiāng
    shè
    gēng
    diǎn
    chén
    suí
  • shān
    chéng
    rén
    lǎo
    chuī
    xiāo
    què
    nóng
    sāng
    shè
    huǒ
    lěng
    dēng
    shuāng
    lòu
    xià
    hūn
    hūn
    xuě
    yún
    chuī

原文: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及注释
灯火照亮了钱塘江的夜晚,明月像霜一样明亮,照出人们如画般的美景。帐篷里吹着笙,散发出麝香的香气,连一点尘土也没有随着马匹飞扬。寂寞的山城里,人们渐渐老去,他们敲着鼓,吹着箫,却也参加农桑社的活动。寒冷的火光和稀疏的灯光下,霜露滴落在地上,昏昏的雪意笼罩着云和野地。
注释:
灯火钱塘:指钱塘江畔的灯火。

明月如霜:形容月亮明亮清冷,像霜一样。

人如画:形容人物美丽动人,像画一样。

帐底吹笙香吐麝:指在帐篷里吹奏笙,散发出麝香的香气。

尘随马:指行路中扬起的尘土随着马匹飞扬。

寂寞山城人老也:形容山城的人们孤独寂寞,年纪也渐渐变老。

击鼓吹箫:指在农村社区里吹奏箫,敲击鼓。

农桑社:指农村社区。

火冷灯稀霜露下:形容寒冷的天气,火光微弱,灯光稀疏,霜露在地上。

昏昏雪意云垂野:形容天空昏暗,雪意盎然,云彩低垂在野外。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针对一首古词《密州上元》而写的。该词的作者是佚名,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创作完成。整首词通过粗笔勾勒的手法,生动地勾勒出杭州和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展现了两地元宵节的不同景象,并表达出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到密州时的孤独心情。 词中通过描述杭州和密州元宵节的不同特点来表达作者的感慨。杭州被称为“钱塘”,元宵节的场面非常热闹,有着许多灯火和游人。作者用“灯火钱塘三五夜”和“明月如霜”来形容这种盛况,表现出杭州元宵节的繁荣和喧嚣。相比之下,密州的元宵节则冷清朴素,只有农家社稷时才会有鼓箫乐曲,没有璀璨的灯火和笙箫的声音,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江南的清凉亲切,给人带来一种安静、怡然自得的感受。作者通过对两地元宵节特点的描写,展现出他对家乡文化和异地文化的不同感受,也折射出他对故土的思恋之情。 除了描写元宵节的景象,作者还通过词中的细节来生动地描绘当时的气氛和人物形象。作者描述街市上男子歌啸、好盛装而出,这幅画面一定非常壮观,可见当时元宵节的盛况之大。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则更是排场繁奢,作者用“帐底吹笙香吐麝”来写出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奢华情景,丰富了全词的内容。 总的来说,《密州上元》这首词虽然篇幅不长,但用精炼的语言和细致的描写,生动展示了元宵节的盛况、江南的气候与风土,并以此呈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愁绪之感。 赏析详情»


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描写了元宵节时在不同城市的热闹与冷清景象。 首先,诗中提到了“上元”,即指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在这一天有观灯之风俗,因此也被称为“灯节”。而“钱塘”在此处指杭州城,杭州作为南方的大城市,元宵节时场面热闹非凡,每月十五日夜都能感受到节日的气息。其中“照见”句则形容了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震撼。 然后,诗中提到了“帐”,这里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香吐麝则意指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味。而“更无”句则描述了江南的空气清新,行马无尘,充满了自然的纯净与宁静。 接着,诗中提到了“山城”,此处指密州,而“击鼓”句则形容密州的元宵节相比杭州来说要冷清得多,只有在农家社稷时才会有鼓箫乐曲。社在这里指的是农村节日祭祀活动,可以看出密州的元宵节相对来说更加朴素与自然。 最后,诗中提到了“昏昏”句,意指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没有笙箫的声音,也没有璀璨的灯火,只有云垂旷野,景色清幽宁静。这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美感,给人带来一种安静、怡然自得的感受。 注释详情»


苏轼简介
唐朝 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