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
佩声悄,晚妆残,凭谁整翠鬟?留连光景惜朱颜,黄昏独倚阑。
译文及注释:
东风吹动水面,太阳贴着山峰,春天来了,时间变得漫长。落花散乱,酒杯空荡,笙歌声中沉醉入梦。佩环声音轻柔,晚妆已经残破,不知道谁能帮我整理翠色的发髻。留恋这美好的时光,珍惜自己的青春容颜,黄昏时分独自倚在栏杆上。
注释:
东风:春天的风,代表着春天的到来。
水日衔山:指阳光照在山上,山上的雪融化成水流下来。
长是闲:时间很长,春天很悠闲。
落花狼藉:指落花满地,狼藉的景象。
酒阑珊:指酒席上的热闹场面。
笙歌醉梦间:指笙和歌声,让人陶醉在梦幻之中。
佩声悄:指佩戴的饰物没有声音。
晚妆残:指妆容已经残破,代表着时间已经很晚。
凭谁整翠鬟:指谁来帮忙整理头发。
留连光景惜朱颜:指留恋美好的时光,珍惜自己的青春美貌。
黄昏独倚阑:指黄昏时独自倚在栏杆上,思考人生。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词作是一首写女子伤春闺怨的佳作。第一句“东风吹水”虽然形象生动,但新意不强,容易让人想起与李煜同时代稍早些的冯延巳的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与之相比,“日衔山”则更为优美。虽然“日衔山”与“青山欲衔半边日”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都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形容自然界的景象,但“山衔日”往往用来形容山极高之势,而“日衔山”则多寓意于日落之时的鬼斧神工,夕阳斜照,余晖映山之感,从而点明了傍晚时分的概念,以及主人公细致的观察和感受中所蕴含的一股“闲”的味道。因此,“春来常是闲”这两句就具备了更加深刻的寓意。女主人公既然“闲”,那么自然也就是一个寄生的形象。
而接下来的三、四两句,更是将女主人公无聊生活的具体情景进行了形象化、具体化描写。描写女主人公的春花飘泊、自己的日子乱糟糟,这不仅仅是在写春景,更是写出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现实的写照,进而表现了女主人公醉得“生梦死”这一状态,这种状态相当于是对人生、对社会的一种否定态度。
接着的下片则以“佩声悄”这样借物写人的手法来描绘女子醉意未尽,懒得动弹的状态,从而展现出一种慵懒的味道。“晚妆残,凭谁整翠鬟”更是表现出女子无意梳妆打扮的状态,只因她伤春无人解,自伤无人知,从而写出女子的伤春是为自己,而非他人。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词的主旨,情境更加凄美,切中人心,渲染出女主人公感慨年华逝去,但空唤青春,感慨时光匆匆,这是一篇富有喻象生动、自然,描写细腻、语言精湛的词作。
鉴赏详情»
注释:
这篇注释是对于词曲《清平乐》的补充说明。
① 作者:李煜舞文弄墨的风格在古代诗词中很突出,在这篇词曲中,他以佚名作为笔名,描写了离愁别绪的感情。这首词曲也有多个名称,如《醉桃源》、《碧桃春》等。据《南唐二主词》中的记录,此词曲曾呈送给郑王十二弟,后来被东宫书府印所隶属。
② 吹水:这里的“吹”应该是“临”的错误写法。日衔山形容夕阳西下,沉入山间的景象。
③ 长是闲:表示总是空闲无事。
④ 落花、狼藉、阑珊:词曲中有些用语与现代汉语略有区别,“落花”本来应该是“林花”,描述的是林间漫天飘落的花瓣,狼藉则指的是纵横散乱、乱七八糟的样子,阑珊则表示即将消逝的状态。
⑤ 笙歌:指管乐器笙的和声,是一种音乐的形式。
⑥ 佩声悄:指铃铛等挂在衣服上的饰物发出的轻微声响。而“悄”则表示声音低微、安静。
⑦ 晚妆残:描绘女子因为醉酒显得有些凌乱,化妆品也不再整齐。
⑧ 凭谁:除了不少版本中使用的“凭谁”外,有些版本中的“无人”也是可行的写法,两者意义相近。
注释详情»
李煜简介: 李煜,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在位961年-975年,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