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拼音译文赏析

  • jiàn
  • [
    táng
    ]
  • jiàn
    shēng
    jiǔ
    yáng
    kuáng
    zhēn
  • shì
    rén
    jiē
    shā
    lián
    cái
  • mǐn
    jié
    shī
    qiān
    shǒu
    piāo
    líng
    jiǔ
    beī
  • kuāng
    shān
    shū
    chù
    tóu
    bái
    hǎo
    guī
    lái

原文: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李生久: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李生了。
佯狂真可哀:李生装疯卖傻,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世人皆欲杀:世人都想杀掉李生。
吾意独怜才:我却很欣赏李生的才华。
敏捷诗千首:李生写了很多敏捷的诗歌。
飘零酒一杯:李生只喝了一杯酒,就像他的诗歌一样,飘忽不定。
匡山读书处:李生在匡山读书。
头白好归来:李生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他还是能够回到家中。
注释:
不见李生久:指李白,久未见面。

佯狂:假装疯癫。

真可哀:真的很可怜。

世人皆欲杀:指当时的政治环境,文人多被当作异己分子而被迫害。

吾意独怜才:我只是觉得他的才华可惜。

敏捷诗千首:指李白的诗歌数量很多,而且写作速度很快。

飘零酒一杯:指李白的生活态度,不拘小节,随意放浪。

匡山读书处:指李白在匡山读书的经历。

头白好归来:指李白年老回到故乡,享受晚年。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他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世上那些人都要杀了他,只有我怜惜他是个人才。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飘零无依消愁唯酒一杯。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 注释: - 佯为:假装是。 - 狂放:形容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作风。 - 真令人悲哀:实际上很令人心痛。 - 世上那些人:指李白被流放和不被官方认可的处境。 - 只有我怜惜他:杜甫对李白的尊重和欣赏。 - 文思教捷:指李白的文思敏捷,表现在他写诗的速度和数量上。 - 飘零无依:指李白流浪的生活状态,没有栖身之地。 - 消愁:消解忧愁。 - 匡山:应为壶山(音hu shan),指李白祖居所在的地方。 - 头发花白了:指年龄渐长,时光不回,应该回到故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名为《赠李白》的诗大约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作者佚名。在题下自注中,作者表示“近无李白消息”,说明诗歌是在李白失踪一段时间后写的。可能是因为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瑁的叛乱而被流放到夜郎,随后得到郑虔在台州的消息,引起了作者的思念和对他的关注,所以写下了这首悼念之作。 虽然诗中没有表现直接的哀悼言词,但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李白的怀念和痛惜。作者提到“没有见到李白已经好久”,并形容李白“佯为狂放真令人悲哀”,突显出对李白豪放不羁、才华出众的赞誉。在杜甫看来,李白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诗人,“文思教捷”,下笔成诗千首,但由于种种原因,他遭受了流放和不公正待遇,这让作者倍感心痛。尤其是最后两句:“匡山那有你读书的旧居,头发花白了就应该归来。”表达了作者对李白归乡的期盼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但更多的学者认为第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在《唐诗鉴赏大典》中,也提到了这首诗可能是杜甫怀念在761年去世的李白的最后一次写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名为《赠李白》的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表达了他对好友李白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李白的深切关注和无尽的惋惜。 全诗采用七绝的形式,开头一句“不见”凭借突兀、生硬的语气,一下子将作者内心深处蕴积已久的感情激发出来。诗人希望能再次见到李白,强调了思念时间之长,让人感同身受。紧接着,作者展示了对李白“佯狂”的理解和同情。在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常常选择佯狂避世,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也常常成为他们自我解压的途径。李白也自命“我本楚狂人”,把狂放不羁作为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的方式。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真可”修饰“哀”,生动传达出作者深深的同情心。在颔联中,“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他们对李白和杜甫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皆欲杀”和“独怜才”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彰显了杜甫对李白才华的赞许和对其政治上受冤的同情。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李白才华横溢、命运坎坷的关注和惋惜。杜甫同情李白所经历的苦难,也表达了对李白文学才华的欣赏和赞誉。这首诗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是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赏析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