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译文及注释:
鲁叟谈论五经,白发留下死去的章句。
问及经济策略,茫然如迷雾。
脚踏远游之履,头戴方山巾。
缓步沿着直路走,未走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看重褒衣之人。
你不是叔孙通,与我出身不同。
时局尚未明朗,回归汶水之滨耕种。
注释:
鲁叟:指鲁国的学者。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经典。
白发死章句:指老年人对经典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经济策:指治理国家的策略。
茫如坠烟雾:形容对经济策略的理解模糊不清。
足著远游履:指准备远行。
首戴方山巾:方山巾是一种帽子,可能是指出门前要整理好衣帽。
缓步从直道:指走路要从正路走。
未行先起尘:指行走时要注意不要扬起尘土。
秦家丞相府:指秦国的丞相府。
不重褒衣人:指不看重外表华丽的人。
叔孙通: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本殊伦:指自己和叔孙通的身份和地位不同。
归耕汶水滨:指回到家乡汶水边务农。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注释:
鲁地:地名,指鲁国。
老叟:年老的人。
五经:儒家经典五部书,包括《易经》、《春秋》、《诗经》、《书经》、《礼经》。
章句:古代经典的篇章和注解。
经国济世: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大事。
茫茫然:无所适从的样子。
坠入烟雾:比喻思路混乱、无法理清。
文履:指装饰有图案或文字符号的鞋。
方山:山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
直道:笔直的大路。
缓援:慢慢踱步。
尘土:被走路时掀起的灰尘。
秦相李斯:古代名臣,曾担任秦国丞相,被称为“文辞之士”。
儒生:指古代读书人。
通儒叔孙通:通达时事的儒家学者叔孙通。
汶水:地名,指今天的河南省。
躬耕:自己耕种农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讽刺诗的作者佚名,针对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在诗中,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这些老态龙钟的“鲁叟”,他们口中唾沫横飞,言必称“五经”,认为自己精通儒家经典,对于文学知识很有造诣。然而,当人们请教他们如何治国安邦时,却不知所措,茫然无措,甚至连自己时代的变化都不了解。
此外,作者还通过描述鲁儒们穿着考究的远行履和端庄的方山巾,步履从容、举止庄重的场景,揭示了这些儒生外表的装束与其实际上的无能相对比,更加凸显了他们的迂阔和可笑。最后,作者将自己摆进对比中,表达了自己积极用世的思想。
整首诗运用讽刺的手法,消极批判了那些只知道死记硬背、毫不思考、迂腐保守的鲁儒,贬低了他们的学识和能力,显示了作者对知识的高度重视和对时代变革的积极态度,通过诗歌传递了责备保守、崇尚进步的思想。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鲁儒一直在中国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而“鲁人”的名声也因此广为流传。然而,在唐代,虽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导思想,但其他思想流派也在社会上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和影响,其中道教、佛教、释教等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白作为一个热爱自由、思想开放的诗人,对于那些只懂得读书、追求虚荣的鲁儒,自然会感到不满和反感。
此外,李白移居东鲁不久,刚刚接触到当地的文化和人群,对于那些口若悬河、装腔作势的鲁儒,更是深感厌恶和愤怒。所以,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这首《嘲鲁儒》,通过嘲讽的手法向这些儒生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批判。
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唐代的开元末年,这个时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艺术高峰,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李白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反映出广大人民对于自由、进步的渴望和追求。这首《嘲鲁儒》正是借助诗歌这一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状况,传承了李白的思想精神和文化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