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及注释:
犬在水声中吠叫,桃花上带着浓郁的露水(或雨水)。
在深林中可以看到鹿,午时溪水中没有钟声。
野竹隔着青色的雾气,飞泉挂在碧峰上。
没有人知道去向,只有愁怀倚在两三棵松树上。
注释:
犬吠:狗叫声。
水声:水流的声音。
桃花:桃树上的花朵。
带露浓:带着露水的浓密。
树深:树林茂密。
鹿:一种野生的有角的动物。
溪午:午时的溪流。
不闻钟:没有听到钟声,表示这里很偏僻。
野竹:野生的竹子。
分青霭:分散在青色的云雾中。
飞泉:喷涌而出的泉水。
挂碧峰:流水挂在青山之上。
无人知所去:没有人知道去向。
愁倚:忧愁地倚靠。
两三松:两三棵松树。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地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佚名,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诗中所描述的景象可能是李白在十八、九岁时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时所见。这段经历也许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整首诗通篇着意于写景,以真实自然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诗中出现了多种自然元素,如流水、桃花、麋鹿、竹子、山峰和瀑布等,都被以生动、具体的语言形象地描绘出来。这些自然元素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整首诗的韵味和情趣,还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生命之美得以得到充分的展示。
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主题并不在于道士的神秘身份和行踪,而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透过描绘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在唐代诗歌中也是常见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及文化精神。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二:
定了悬念。
五、六两句是描写诗人与道士相见的情景。道士终于敲钟出现了,袍面苍白,手扶龙节拐杖,气息清爽,在桃花树下等候。两人相对而坐,诗人想要同道士探讨学问,但道士却笑而不答,显得神秘莫测。这里的场景描写再一次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象的生动描写,同时也突出了道士的神秘身份和不可捉摸的气质。
最后两句则是总结全诗。诗人与道士因志合而来相会,道士神秘而不可知,但归宿之处却是在大匡山读书处。这里的“头白好归来”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安心读书、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整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诗人拜访道士的历程及道士的神秘气质,既有自然景物的真实呈现,也有人物性格的丰富塑造。全诗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流畅清新,堪称唐代写景诗歌中的佳作。在李白诗集中,这首诗算是相对单纯、自然的一篇,也是李白早期创作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一:
瀑下白沙流”,是诗人走入山中的第三程。这里的“野竹”是指旁边的竹林,齐腰高处起伏不平;“青霭”是指在竹林上空形成的淡淡的云雾,给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之感。在喜欢自然的诗人面前,“野竹”与“青霭”交相辉映,竹林之美由此得以表现。接下来是“飞瀑”,这个自然景象更加引人入胜。瀑布奔腾而下,水花四溅,巨大的声响中又富有一种豪迈之感。“白沙流”则是描述瀑布下方的情景,清澈明亮的水流从石缝间流过,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也表达了诗人对幽静山谷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末联“山下归田后,天气暮相催”,则是写诗人离开山谷时的场景。在离开之前,诗人还看了看山下的田野,想必在这边也有道士的庄园或荒园。“天气暮相催”则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诗人必须离开山谷,走回尘世中。这两句最后表现出了对于逃避现实、向往宁静的渴望与无限怀念。全诗从写景入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深山之旅的图景,富有情趣,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在描写自然之美的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于隐居、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的风范。整首诗气韵流畅,意境优美,是一首堪称唐代山水诗精品的佳作。
赏析一详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