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译文及注释:
蝶儿懒懒,莺儿慵慵,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花儿被狂风吹落,小院里残留的红花满地。午醉未醒,红日已经晚了,黄昏时帘幕无人卷起。
云鬓飘逸,松眉淡雅。总是愁媒,想找人倾诉消遣。但不相信这份情感难以解脱,就像杨花仍然会被东风吹走一样。
注释:
蝶懒:蝴蝶懒得飞舞。
莺慵:黄莺懒得歌唱。
春过半:春天已经过了一半。
花落狂风:花儿被狂风吹落。
小院残红满:小院里残留的花瓣满地。
午醉未醒:午后喝醉了还没醒。
红日晚:夕阳西下。
黄昏帘幕:黄昏时的窗帘。
无人卷:没有人来卷窗帘。
云鬓鬅松:形容女子的发髻和眉毛。
眉黛浅:眉毛浅浅的。
总是愁媒:总是让人感到忧愁。
欲诉谁消遣:想要向谁倾诉以消遣心情。
此情难系绊:这种感情难以拴住。
杨花犹有东风管:即使杨花被风吹散,东风仍然可以吹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献介绍了一首以柔美意象为主题的词作,并通过描写景物和角色形态等手法,展现了少女伤春的内在世界和心境。从描写春光消逝,风卷花落的景象,到描写伤春少女愁思之重和心绪的孤寂,这首词通过具体的笔墨描绘,呈现出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物形象。
上片以写景为主,采用“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些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等描写手法,呈现出一幅春意阑珊的景象。而主人公的视角,则使周围景物蒙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接下来,文献逐步向少女的内心世界展开,深入描述了她因伤春而愁苦不堪、无法排解的心境。从“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一句,可以看出少女内心的孤寂和疲惫。最后,通过杨花与东风的对话引出结尾,使这首词给予了读者一些微妙的启示。
总之,这篇文献对于《蝶恋花》的赏析,通过逐步展现角色的形象、心绪和思考,呈现出一个美好而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其语言典雅,笔墨清新,情感细腻,深入人心。这让读者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主题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苏轼、蝶恋花、宋英宗、东坡
根据[[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D%B6%E6%81%8B%E8%8A%B1)], 《蝶恋花》这首词是苏轼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所作。当时的苏轼已经年近而立,享有盛名,但却在丧妻九个月后心情郁郁。为了表达内心的悲伤和思念,他以词曲的形式,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这首词集中了苏轼对逝去妻子的思念和追忆之情。在词中,苏轼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己和蝴蝶、花朵联系起来,抒发了自己对妻子的痴爱和不舍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词,传达了自己的悲伤之情和对生命短暂性的思考,引人深思。
总之,苏轼在面对妻子的离世时,通过词曲这种表现形式,借助蝴蝶、花朵等自然元素,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和痛苦的思绪。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懒得飞舞,黄莺也有此倦怠,风卷花落,残红满院。红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线渐暗,帘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懒意慵,神倦魂销。
注释:
1. 春光:指春季的景致。
2. 蝴蝶:春季里常见的一种彩蝶。
3. 黄莺:春季里常见的一种小鸟。
4. 风卷花落:形容风势强烈,吹落了花朵。
5. 残红满院:院子里落满了残红碎瓣。
6. 红日偏西:太阳快要落山。
7. 午醉未醒:午后昏昏欲睡,尚未清醒。
8. 光线渐暗:天色渐渐暗下来。
9. 帘幕低垂:窗帘被拉下来,室内变得昏暗。
10. 此情此景:这种环境和气氛。
11. 情懒意慵:心情懒散无精打采。
12. 神倦魂销:身体和精神都很疲乏。
暮春景致处处皆能生愁懒于梳妆打扮,一切景物都成为愁的触媒,而又无人可以倾诉。煞拍宕开,谓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难道自身连杨花也不如吗?
注释:
1. 暮春景致:指五月中下旬的景观。
2. 处处皆能生愁:随处可见令人忧伤的景象。
3. 梳妆打扮:指美化自己。
4. 触媒:催化剂,引发情感。
5. 煞拍宕开:煞是止,拍宕开就是释放,意为停止压抑。
6. 此情将不会一无依托:表示自己还有可以依靠的东西。
7. 杨花尚有东风来吹拂照管:即使阳光已经消失,风仍然可以带来新的生机。
8. 照管:指照耀阳台的阳光。
9. 连杨花也不如:自己连杨花都不及,表示自卑和失落情绪。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