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译文及注释: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注释:
二月十五夜: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赵德麟: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小酌:轻饮。
聚星堂:赵德麟的书斋。
春庭:春天的庭院。
月午:午夜时分。
摇荡:晃动。
香醪:甜酒。
光欲舞:酒光闪烁,好像要跳舞一样。
步转回廊:在回廊上走动。
半落梅花:梅花已经开放了一半。
婉娩:柔美的样子。
香:花的香气。
轻云薄雾:轻盈的云和薄薄的雾。
少年行乐处:年轻人嬉戏玩乐的地方。
不似秋光:与秋天的月光不同。
离人:离别的人。
照断肠:照耀着离别者的心肝,令人伤感。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是对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进行简析的。在词中,苏轼描绘了一个皓月当空、梅香阵阵的春夜,与友人小酌、赏月,表现了年轻人欢乐的情景;相比之下,秋夜的月光只会照耀着别离和伤感。作者认为,春月是爱情和多情思的发源地,虽然情感中也有喜有悲,但是正如春天的痛苦一样,也充满着快乐。
在这篇文章中,还谈到了文人们对春月和秋月的不同评价。虽然春月和秋月本身没有可喜可怨之处,但是正是人们不同的心境和情感体验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的文人,他对春月和秋月的评价也有所偏差。
总的来说,苏轼的《减字木兰花》通过对春夜的描绘,表达了年轻人的欢乐和多情,对比了春月和秋月的不同特点,并从中体现了文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态度。
简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词是苏轼于元祐七年(1092)在颍州知守期间所作。一年春夜,梅花怒放,月色鲜明,苏轼的妻子王夫人向他说:“春天的月色比秋天的月色更加美妙;秋天的月色令人感到凄凉,而春天的月色令人心情愉悦。何不邀请几位朋友,在梅花树下喝酒、赏月呢?”苏轼很高兴地回答:“我不知道夫人竟然也是一位诗人啊!你说的话真是妙笔生花啊!”于是,苏轼就邀请了几位好友一起来赏花、品酒、观月,并以王夫人的话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减字木兰花》。
这首词描绘了春夜梅花怒放、明月高挂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同时,从王夫人的言语中,也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学造诣以及夫妻之间的默契关系。这首词意境深远、清新脱俗,结构严谨,是苏轼早期词作中的佳品。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春夜的庭院中,月儿正在当空。银光在摇荡的美酒上闪烁不定,好似优美的舞步。走过回廊,已经半落的梅花发出阵阵幽香。那轻风吹拂薄雾笼罩的春月,总是照着少年行乐的地方。不像秋天的月光照着孤独的远行人,更备感凄凉。
注释:
- 春夜:春天的夜晚
- 庭院:院子
- 当空:高挂在天空中
- 银光:月光
- 美酒:美味的酒
- 舞步:跳舞时的步伐
- 回廊:依湖傍水的走廊
- 梅花:盛开的梅花
- 幽香:淡淡的香气
- 轻风:微风
- 薄雾:淡薄的雾气
- 少年行乐:年轻人欢乐享受时光
- 秋天的月光:指秋天的月亮
- 孤独的远行人:形容远离家乡独自旅行的人,感到孤独和凄凉。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译文及注释:
春日庭院,浩月当空,堂前小酌,飘然欲醉,起舞弄影。九曲回廊,舞步旋转,树上梅花,一半凋零,酒香梅香,和美醇清。淡淡的云,薄薄的雾,如此春宵月色,是年轻人及时行乐的佳境。不像秋天的月,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引两地伤情。
注释:
- 春日庭院:春日的花园
- 浩月:广阔的月亮
- 小酌:轻松畅饮
- 飘然欲醉:喝得有点醉意
- 起舞弄影:跳舞玩耍
- 九曲回廊:依傍水面建成的走廊
- 树上梅花:盛开的梅花
- 一半凋零:已经凋谢了一半
- 酒香梅香:梅花和香醇的酒味
- 和美醇清:花香与酒香相互融合,香气浓郁而不刺鼻
- 淡淡的云:淡薄的云彩
- 薄薄的雾:轻薄的雾气
- 年轻人及时行乐:年轻时应该抓住机会享受美好时光,及时行乐
- 执着地照着离别之人:像秋天的月亮一样,执着地照耀着分别的人们,引起两地相思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颖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郑县)。一生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带、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