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其一》拼音译文赏析

  • fēng
    ·
  • [
    táng
    ]
    bái
  • liú
    xīng
    zhuān
    chéng
  • xuān
    jiù
    biān
    qún
    niǎo
    jiē
    míng
  • bái
    yào
    weī
    sān
    gōng
    yùn
    quán
    héng
  • tiān
    jiē
    tán
    rán
    hǎi
    qīng
  • jiè
    wèn
    weí
    yán
    chǔ
    zhēng
    bīng
  • yuè
    jiāng
    yún
    nán
    zhēng
  • qiè
    feī
    zhàn
    shì
    yán
    fāng
    nán
    yuǎn
    xíng
  • cháng
    háo
    bié
    yán
    qīn
    yuè
    cǎn
    guāng
    jīng
  • jìn
    xiě
    xīn
    cuī
    liǎng
    shēng
  • kùn
    shòu
    dāng
    měng
    qióng
    ěr
    bēn
    jīng
  • qiān
    hái
    tóu
    quán
    shēn
  • gān
    shǐ
    使
    yǒu
    miáo

原文: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乎!



译文及注释
羽檄如流星,飞快地传递消息;虎符合专城,军令传达到指定城池。
喧呼救边急,人们大声呼喊,请求援助边境;群鸟皆夜鸣,夜晚里鸟儿也在叫唤。
白日曜紫微,太阳照耀着紫微星;三公运权衡,三公掌握着权衡之道。
天地皆得一,天地万物都有其一;澹然四海清,四海平静清澈。
借问此何为?问这是为了什么?答言楚征兵,答曰是为了楚国的征兵。
渡泸及五月,渡过泸水,到了五月份;将赴云南征,将前往云南征战。
怯卒非战士,胆怯的士兵不是真正的战士;炎方难远行,炎热的地方难以远行。
长号别严亲,长号声中与亲人告别;日月惨光晶,日月的光芒显得悲惨。
泣尽继以血,哭泣到流尽眼泪,只能用鲜血继续战斗;心摧两无声,心灵受到打击,无言以对。
困兽当猛虎,被困的野兽面对猛虎;穷鱼饵奔鲸,被追逐的鱼儿只能逃向鲸鱼。
千去不一还,千人出征,只有一人能回来;投躯岂全身?牺牲生命难以保全身体?
如何舞干戚,如何挥舞战斗的兵器;一使有苗乎,是否有人能够领导这场战争?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所作,主要写的是天宝十年征兵讨伐南昭王阖罗凤的情况。当时,朝廷为了开边扩土,多次对外用兵,造成了人民的巨大痛苦。而这次征兵则是出动了二十万人,却几乎全军覆没,导致了惨痛的后果。李白对于这种“开边”政策极度反感,认为对待外族应该采取以德服人的和平政策,而不是轻易地诉诸武力。在诗的结尾,李白表达了他反战的态度,并呼吁朝廷要重视人民的生命财产,采取理性、和平的策略来处理国家与外族之间的关系。这首诗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人民疲惫的社会现实,也体现了李白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 简析详情»


赏析
这篇题为《将进酒》的李白诗歌描述了战乱时期全国各地被紧张、恐惧所笼罩的气氛。诗中开篇四句直接表现战事,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人们在战争中的无助和惊惶。 “羽檄”、“虎符”等词语生动刻画了征调军队文书的重要性和令人不安的紧急情况。这些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当时形势的严峻和危急。 “喧呼”的描写通过声音的传达,刻画出快速动荡的环境,每个人都在拼命地筹备和应对战争。诗歌中的“喧呼”不仅仅是一种声音,还体现了每个人内心的哀伤和恐惧,这种情感蔓延在整个国家,无所不在。 然而,诗歌的下半部分却展示了一幅不同于上半部分的场景。 “白日”、“紫微”、“三公”等表述象征皇帝和朝廷的权力,告诉读者即使在乱世之中,仍有志士仁人在追求平和安宁的理想。这种对未来希望的寄托,使读者感到一丝温暖和力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战乱时期的描绘,展现出人类在困境中的心理反应和生命力。李白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富有节奏的叙述方式,将情感和意义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艺术上的佳作,更是历史上的珍贵文献。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李白所写的《西洲曲》约写于公元751年的天宝九载。当时,唐玄宗沉于酒色、好大喜功,权臣杨国忠出于为了讨好上司的目的,命令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攻打南诏,并与南诏王阁罗凤战于西洱河畔。结果,唐军大败,死伤惨重。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鲜于仲通失败后,杨国忠并不甘心认输,再次举兵,到各处征集、甚至派御史去各州各郡分道抓人,押送军中,以应讨南诏之急。 面对唐朝政治黑暗、军事失败和民生困苦的背景,李白写下了这首《西洲曲》。诗中描绘了美丽的仙境西洲,寄托了李白对于清净、自由、超脱尘世的向往。然而在无奈之余,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于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于权贵的反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右有嘉树,颓垣古今多。……蓝田种玉人,玉台寝绮女。穷发十载身,乃今灯花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兹放荡思无涯。” 李白这首诗中的仙境西洲与唐朝政治黑暗背景的反差寓意深远。虽然在当时,此诗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但现在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传颂至今。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调兵的文书急如流星,虎符发到州县,催促出兵。 【解释】:调兵遣将的文书非常紧急,像流星一样迅速传递;发放了虎符向州县传达,催促出兵。 都说边情紧急,到处喧呼;惊起了树头宿鸟,黑夜飞鸣。 【解释】:大家都说边境情况紧急,到处嚷嚷;吵醒了树上的宿鸟,在黑夜中飞舞啼叫。 君王的德威象太阳照耀四境,朝中有能臣,掌理国家大政。真是全国享太平,四海尽清明! 【解释】:君王的德高望重就像太阳一样照耀全国;朝廷中有许多贤臣,执掌国家大政;因此全国皆享太平,四海清明。 什么事闹纷纷?道是朝廷大征兵;要五月渡泸水,赴云南去远征。 【解释】:有什么事情引起轰动?原来是朝廷要大规模征兵;五月份要横渡泸水,前往云南进行远征。 胆小的老百姓,不比久历戎行的士兵,谁也怕去炎热的远方,长途行军。 【解释】:胆小的老百姓和经历过战争的士兵相比,并没有勇气去往遥远而炎热的地方,漫长跋涉的行军路途让人生畏。 儿子们哭号着,辞别双亲,天地愁惨,使日月也象失去了光明!眼泪已经哭尽,快要流出血来;悲伤摧折心肝,相对泣不成声。 【解释】:儿子们哭闹着与父母告别,天地变得极为凄凉,甚至感觉日月都失去了光彩!他们已经哭泣到哭不出声,悲痛压垮了他们的心肝。 象困乏的犬羊,面对着猛虎,又象绝望的海鱼,难逃大鲸的吞并。 【解释】:他们就像疲惫的犬羊,面对凶猛的猛兽一样无助;也像绝望的海鱼,难以逃脱被大鲸所吞噬的命运。 一千个出征军人,不见有一个回家,已经给拉上壮丁,哪能再望活命! 【解释】:一千个出征的士兵,都没有一个回家,他们只是被强行征召而已,哪里还能指望活命! 为什么不修王道,敷文教,以德服人?使夷人归心臣服,边境永保安宁! 【解释】:为什么不注重修治治理国家的方法,倡导文明教育,以美德来感化人民?这样就能够使异族战斗力低下的人民渐渐回心转意,愿意归于朝廷的统治,从而使边境一直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白简介
唐朝 诗人李白的照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出生于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李商隐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母亲则是一位深受尊敬的女士。李白曾就读于唐朝的著名学府,并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赏识。他的诗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