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译文及注释:
呜呼!盛衰之理,虽然说是天命,但岂非人为之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去天下,可以从中得知。据说晋王将要去世时,赐庄宗三支箭,并告诉他:“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的,契丹和我约为兄弟,但他们都反晋归梁。这三件事是我未了的心愿。拿着这三支箭,你要记住你父亲的心愿!”庄宗收下箭并藏在庙里。后来打仗时,他派人去庙里取箭,用锦囊装好,背在身上前往战场。胜利归来后,他把箭还给先王,并告诉他成功了,他的气势可谓是非常壮观!但是,当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稳定,一个人的呼喊就能引起四面响应,他仓皇东逃,还没见到敌人就士兵四散,君臣相视无措,不知道该去哪里,最后发誓要为天而断发,泪水滴湿了衣襟,这是多么的衰落啊!难道得到的东西很难,失去的东西就很容易吗?或者说,成败的轨迹都是由人自己决定的吗?《书经》说:“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是自然的规律。所以,当他盛极一时时,天下豪杰都无法与之匹敌;但当他衰落时,只有几十个伶人就能困住他,最终他身死国灭,成为天下人的笑柄。灾难常常积于微小之处,而智勇往往陷入其中,这不仅仅是伶人的问题。
注释:
注释:
- 呜呼:表示悲叹、哀叹之意。
- 盛衰之理:指国家兴衰的规律。
- 天命:指上天的安排和决定。
- 人事:指人类的行为和决策。
- 原庄宗:指辽朝的庄宗耶律延禧。
- 得天下:指庄宗成功统一中国北方。
- 失之者:指辽朝后期的衰落和灭亡。
- 世言:指传说、流传于世的话语。
- 晋王:指北宋的太宗赵光义。
- 三矢:指三支箭。
- 梁:指南唐的后梁朝。
- 燕王:指北汉的刘旻。
- 契丹:指辽朝的族群。
- 兄弟:指辽朝和北汉的结盟关系。
- 遗恨:指未了的仇恨。
- 少牢:指一种祭祀用的牲畜。
- 盛以锦囊:指用锦绣的袋子装着箭矢。
- 壮哉:表示赞叹、敬佩之意。
- 仇雠:指敌对的国家和人物。
- 天下已定:指辽朝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已经确立。
- 一夫夜呼:指一名士兵夜间发出的呼声。
- 四应:指四面回应。
- 誓天断发:指发誓要为国家效力,即剃发为僧。
- 泣下沾襟:指哭泣时泪水滴在衣襟上。
- 满招损,谦受益:指过于张扬和自大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而谦虚谨慎则会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指勤奋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懒散享乐则会导致个人的灭亡。
- 举天下豪杰:指庄宗在盛时拥有无数英雄豪杰的支持。
- 数十伶人困之:指庄宗在衰落时只被几十个演员所困扰。
- 溺:指陷入困境、陷阱。
译文及注释详情»
内容和结构:
下文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道理,阐述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在于他努力奋斗、勤政爱民。第三段则详细论述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在于他放纵妃嫔、沉迷享乐,以及其子李重美的无能执政。通过对庄宗得失的分析,阐明人事对国家盛衰的决定性作用。第三部分(第四段)则呼应序言题目《伶官传》,恰当地点出伶官与国家盛衰的关系。以伶官为例,说明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合适的人才能够推进国家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国家衰败。同时,也表达出对北宋统治者的忠告,力戒骄奢,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励精图治。
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引入论点
第一段:呼应历史感慨,引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第二部分:论证中心论点
第二段:阐述庄宗得天下的原因在于努力奋斗、勤政爱民
第三段:详细论述庄宗失天下的原因在于放纵妃嫔、沉迷享乐,以及其子李重美的无能执政
第三部分:呼应序言题目,进一步阐发论点
第四段:以伶官为例,说明人才选拔的重要性,合适的人才能够推进国家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国家衰败。同时,表达出对北宋统治者的忠告,力戒骄奢,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励精图治。
内容和结构详情»
论证方法:
论述方式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及其所面对的环境和处境,作者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事”对于历史走向的重要作用。
在文章中,作者精选了不同的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晋王三矢等传说。通过这些例证,作者进一步深入阐释了“人事”对于历史的影响。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从而得出了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思考和展望。
总之,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充分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以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引导读者对于历史的认识和对于未来的思考。这种论述方式既具有准确性和可信度,又具有启示性和思辨性,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历史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是对欧阳修撰写《新五代史》的赏析。欧阳修在撰写这部史书时,与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薛居正有所不同,他认为王朝更替不是由于天命,而是由于人事的重要性所致。他的目的是通过历史教训来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
文章中有关李存勖的描述十分深刻,作者写他由盛转衰的过程,教训十分惨烈,足警世人。通过对比的手法,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方其……可谓壮哉!”这些文字体现出了庄宗志得意满的情感,也为下文展开铺垫。同时,文章语言简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和观点。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针对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的精彩赏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历史知识的深厚掌握以及对历史意义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赏析详情»
写作艺术:
篇序中恰好可以起到丰富内容、吸引读者的作用。
第二,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写作艺术必须有清晰的结构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明确文章思路并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见解。本文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选材与剪裁的重要性以及本文所使用的主要事例——“晋王三矢”的故事。
2.主体部分:通过对“晋王三矢”故事的描述和分析,阐述作者在选材和剪裁过程中遵循的两项要求——全面和可信,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3.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主旨和观点,重申选材与剪裁的重要性,并指出作者的处理方法不仅解决了矛盾,而且对于整个《新五代史》也是一种积极的选材。
第三,语言表达。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够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表现力。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既使用了专业性较强的史论术语,又兼顾了读者的易懂性。例如,“全面”和“可信”这两个概念用语传达了历史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无征不信”则充分展示了历史学家在面对事实的态度。
总之,本文阐述了写作艺术的三个方面:选材与剪裁、结构安排、语言表达,并通过对“晋王三矢”的故事及作者处理方法的分析来体现这些方面的实践意义。这为写作艺术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写作艺术详情»
语言特色:
欧阳修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文学风格以委婉、酣畅著称,兼具气势与典雅。就像他在《伶官传序》中所说:“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欧阳修凭借抑扬顿挫的笔法,在文章中波澜起伏地引领读者进入情感和思想的轨迹。
关于欧阳修的语言特色,首先是其委婉的表达方式。在许多文章中,欧阳修往往使用反问句、疑问句等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得他的语言不会显得过于直接,反而更具深意和含蓄。以《伶官传序》为例,全文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欧阳修用委婉动人的语言,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表现出作者的哀怨和思考。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在欧阳修的文章中随处可见。
其次,欧阳修的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是其又一大特色。读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感受到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起伏。他可以用语言的力量,将读者的心灵牵动起来,让人产生共鸣。《梦游天姥吟留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著作中,欧阳修往往通过叙事、议论、抒情等手法,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倾泻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世界。
最后,欧阳修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他对节奏感的处理上。他善于在文章中采用对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骈句、长句短句错综有致的语言组合,使得文章有着明显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这种语言特色,在多篇欧阳修的著作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如《给事中集·杨御史见弹劾回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等,都充分展现了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综上所述,欧阳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其文学风格以委婉、酣畅、兼具气势与典雅为主要特点。无论是在语言的表达方式、情感的倾泻还是对节奏感的处理中,他总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文学才华。
语言特色详情»
译文及注释: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唐朝时期的名臣欧阳修认为,推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晓。传说在晋王将死之际,曾赐三支箭给庄宗。晋王对庄宗说:“梁国是我的敌人,燕王是我的支持者,契丹是我们结为兄弟的国家,但他们背叛了晋朝,回归到了梁。这是我的遗憾。现在我将这三支箭交给你,你一定要牢记你父亲当年的心愿。”庄宗接过三支箭后,将其收藏在祖庙里。此后,每次出兵时,他都会派随从官员分别宰杀一头猪和一头羊,并且请祖先的灵魂放下那三支箭,将其装在锦囊里背在身上,在凯旋时再将箭藏回祖庙。直到庄宗成功割据江南,为吴越两地带来繁荣,将梁、燕二国灭掉,才带着梁国和燕国的首领们的首级,将箭交还祖宗,向祖先禀报功绩。在那时,他的举止昂扬,气魄非常雄伟。但是在仇敌消灭、天下平定之后,他的命运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人在夜里呼喊作乱,四处响应,庄宗流亡东南,还没有看到叛军,就已经势单力薄,士兵纷纷离散。在困顿中,君臣面对面地注视着彼此,不知所措。庄宗甚至发誓表示自己宁愿割下头发,让大家哭泣,也要恢复国家的辉煌。这一切,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事迹,是否都是由于人事因素造成的呢?《尚书》中说:“自满会带来损害,谦虚反而可以获得好处。”如果一个人始终有忧虑,勤奋工作,可以使国家兴盛;但如果一个人安逸享乐,就会导致个人和国家的灭亡。这是一条自然的道理。因此,欧阳修认为,庄宗强盛的命运和失势的命运都是由于人事因素造成的。
译文及注释详情»
文言现象:
本文面向的读者,你们好!今天我将为大家撰写一篇文言文,以欧阳修的语言风格重现以下内容: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通假字毋及仇雠已灭,函梁君臣之首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负而前驱,仓皇东出,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而告以成功。泣下沾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系燕父子以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方其根本也。
这篇文言文的主题是关于历史、政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通过运用通假字、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技巧,本文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的历史故事。
文章以“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开头,表达了对父辈的敬意和对历史的传承。接着,作者运用通假字和名词作动词的手法,将仇雠的灭亡和函梁君臣之首的成败之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庄宗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文章中还通过形容词作动词的方式描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并以“智勇多困于所溺”来表达实力不足的深刻思考。最后,作者以“系燕父子以组,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方其根本也”收尾,以此强调庄宗得天下的关键因素。
总之,本文通过欧阳修的经典语言风格,向读者传达了对历史、政治和人性的精深洞察,是一篇值得品味和思考的优秀文言文。
文言现象详情»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欧阳修的文学成就非常显著,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文论、小说、散文、词牌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