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拼音译文赏析

  • mán
    ·
    shū
    jiāng
    西
    zào
    kǒu
  • [
    sòng
    ]
    xīn
  •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zhōng
    jiān
    duō
    shào
    xíng
    rén
    leì
    西
    beǐ
    wàng
    cháng
    ān
    lián
    shǔ
    shān
  • qīng
    shān
    zhē
    zhù
    jìng
    dōng
    liú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shān
    shēn
    wén
    zhè

原文: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相关标签:豪放爱国宋词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在郁孤台下,清澈的江水流淌着,中间有多少人因离别而流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向西北望去,可怜长安城被无数山峦所包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即使青山挡住了视线,江水终究还是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夜晚江水寂静无声,我却感到忧愁,深山里传来鹧鸪的叫声。
注释:
郁孤台:古代建筑物名,位于今江苏扬州市广陵区。

清江水:指扬州瘦西湖中的水。

行人泪:指历史上在郁孤台下流泪的人们,可能是因为离别、思念等原因。

西北望长安:指作者站在郁孤台上向西北方向眺望,看到远方的长安城。

可怜无数山:表示作者对长安城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青山遮不住:表示即使有青山挡住,也不能阻挡江水向东流去的势头。

毕竟东流去:毕竟表示最终结果,东流去表示江水最终流向东海。

江晚正愁余:指夜晚江水显得更加深邃,让人感到忧愁。

山深闻鹧鸪:表示作者身处深山之中,听到了鹧鸪的叫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背景
这篇背景介绍的是一首发表于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的词作,作者佚名。这首词是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是在作者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时,在造口俯瞰江水而写下的。 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南渡之初,金兵追随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但太后已过去,金兵追兵无功而返,这件事情引起了当时官方人士幼安的关注,他因此开始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此时的辛弃疾南归十余年,担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负责监督地方上法律公正执行的工作。在巡视赴任过程中,他来到造口,看着江水滔滔不绝,思想飘荡万里,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作。 这首词作虽然作者佚名,但却以其优美雄奇的文笔和洋溢的爱国情怀被流传至今。通过词人的抒发,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战乱频繁、风雨飘摇的大宋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们依然坚持爱国情怀,追求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背景详情»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手笔。此诗反映了他在旅途中看到青山高耸挡住眼前,但滔滔江水仍然向东奔流不息的情景,寓意深刻且生动形象。 辛弃疾被誉为文学巨匠和爱国志士,其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四十七年后,辛弃疾途经造口,想起从前金兵肆虐、人民受苦的情景,不禁忧伤满怀。 诗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除了形象地描绘了他的所见所感外,更体现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信念。青山虽高,但并不能遮住东流的江水,暗喻自己的抗金斗争,虽然曲折坎坷,但依然坚定不移,毫不退缩。江水奔流不息,反映了其对中原收复的决心必将继续前进,永不停歇。 但是,他又想到南归后的遭遇,愁上心头。诗中“行不得也哥哥”的鹧鸪啼声更加强了他的悲伤感。人生路途上总会有阻力和挫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前行。辛弃疾通过这首诗,深情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坚定斗志,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进取精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赏析详情»


题解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首名为《造口壁词》的诗歌,它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代表。该诗的作者佚名,位于江西省万安县西南的造口镇,宋孝宗淳熙三年时任江西提点刑狱,途经造口,想起了当地人民在金兵南下时所遭受的苦难,因此题写了这首词。 词的开头四句写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将当时的景象和历史背景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情和悲痛之情。四十年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一直存在,在此期间,广大人民深受战乱之苦,他们失去家园,亲人离散,流离失所,受到了极大的痛苦。词中反映出了作者始终坚持抗金立场,并为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而感到无限痛苦的心情。 以造口为题名的此词,抒发了作者对家园和故土的怀念,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立场。正是由于作者深刻地洞察到了人民所受到的苦难,才能够用最深情的笔触,表现中华民族的骨气、血脉和精神。这首词体现了辛弃疾作品中人民性的具体表现,也是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宝贵文化遗产。 题解详情»


赏析
《菩萨蛮》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词中瑰宝。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并运用了极高明的比兴艺术,形象地描绘了江南壮丽山河和辗转悲欢的历史。 在词中,辛弃疾以郁孤台和清江为写作背景,用造口壁为题,写出了对家国的深情厚爱。他通过描述江南山水的壮丽、反复变幻的历史和他对故乡的眷恋,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同时,他将个人感情与国家命运相联系,以至真至切的笔触抒发出宏观的国家情怀。 词中提到的郁孤台和清江,都是江南地区的名胜。郁孤台位于赣州城西北角,因其“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清江则是赣江的别名,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通过描绘这些江南的自然风光,词人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造口壁是这首词的题目,同时也是辛弃疾当时所驻节的地方。其实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许多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雄故事。辛弃疾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篇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感的词。在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1176年)期间,他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就是在这里书写了《菩萨蛮》。 总之,《菩萨蛮》这首词深情表达了辛弃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用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江南山水和历史风貌的壮美,是一首文学艺术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杰作。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郁孤台下这赣(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注释: 1. 郁孤台:古代建筑物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望江楼的前身。 2. 赣江:中国第六大河,发源于江西省,注入福建东海。 3. 逃难人:指在战争或灾难中逃离家园的人们。 4.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后迁往今天的西安市。 5. 青山:山色青翠的山丘和山脉。 6. 浩浩江水:浩荡的江水。 7. 夜晚:“我”指辛弃疾本人,夜晚是指天黑之后的时间。 8. 怀愁绪:沉浸在忧愁的情绪中。 9. 深山:茂密的山林。 10. 鹧鸪:古代诗歌中用于描写鸟的名字,即白鹧鸪或灰鹧鸪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