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拼音译文赏析

  • mǎn
    jiāng
    hóng
    ·
    sòng
    zhèng
    zhī
    xíng
    shǔ
  • [
    sòng
    ]
    xīn
  • shǔ
    dào
    dēng
    tiān
    beī
    sòng
    xiù
    xíng
    hái
    tàn
    zhōng
    nián
    duō
    bìng
    kān
    bié
    dōng
    beǐ
    kàn
    jīng
    zhū
    biǎo
    西
    nán
    gēng
    cǎo
    xiāng
    gōng
    míng
    shōu
    shí
    qún
    hóu
    chuán
  • ér
    leì
    jūn
    xiū
    jīng
    chǔ
    néng
    shuō
    yào
    xīn
    shī
    zhǔn
    beì
    jiāng
    shān
    tóu
    qiān
    làng
    tóng
    shàng
    sān
    gēng
    yuè
    zhèng
    meí
    huā
    wàn
    xuě
    shēn
    shí
    xiāng

原文: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相关标签:爱国

译文及注释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把功名,收拾付群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
蜀道:指四川的崇山峻岭之路。

登天:形容路途险峻,如登天。

一杯送:指送别时的饮酒仪式。

绣衣行客:指穿着华丽的衣服的旅客。

中年多病:指作者年纪已经不轻,身体也不太好。

不堪离别:指作者不舍得离开亲友。

东北看惊:指向东北望去,看到了惊人的景色。

诸葛表:指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表文。

西南更草:指向西南望去,看到了草木茂盛的景色。

相如檄:指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把功名、收拾付群侯:指作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功业,准备离开。

如椽笔:指作者写下的诗篇如同梁柱一样,承载着自己的心情和思想。

儿女泪:指儿女的泪水。

君休滴:指不要再流泪了。

荆楚路:指荆州和楚地之间的路。

吾能说:指作者有话要说。

要新诗准备:指作者准备写新的诗篇。

庐江山色:指庐江的山水景色。

赤壁矶头:指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战场。

铜鞮陌上: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常用于军乐。

正梅花:指盛开的梅花。

万里雪深时:指大雪纷飞的时候。

须相忆:指要相互怀念。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对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进行了深刻的鉴赏。词中所描写的元夕节、自己思念之情以及对朋友李正之的祝福,展现出辛弃疾高度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思想。在这篇鉴赏中,作者更是针对《青玉案·元夕》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李正之入蜀到己之送行,从“一杯”到“绣衣”,都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在文章开篇,作者就指出,辛弃疾在作词时处处把李正之的入任与自己的罢闲对照写来,展现出“双双入题”的形式美和寄托深远的情感。接着,作者着重点评了起两句:“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这两句话点出了李正之入蜀与辛弃疾的送行,两者形成了对照,显得情亲意挚,依依难舍。同时,作者也分析了“登天”一词背后的含义,认为它隐含了此行之艰难与挑战,体现了作者的沉郁情绪。 接下来,作者探讨了“一杯”二字所蕴含的深意。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流露出君子之交,写尽了世态之薄。《青玉案·元夕》中没有华筵歌妓,也没有清客的捧场,只有两个知心的朋友一杯相对,这样的情境更加凸显了“一杯”的珍贵和重要性。从“一杯”到“绣衣”,作者一再强调了词中所表达的深厚情感和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词的意义。 最后,作者点评了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运用的文学技巧,如用对照、借典、抒发情感等手法,使整首词具有了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内涵。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对《青玉案·元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释,读来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词《青玉案·元夕》是一位佚名作者在1184年(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冬天所作。当时,宋朝的文学艺术达到了高峰期,词作为其中的一种文学形式,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流传。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也是十分有趣和特殊的。 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南宋朝代,辛弃疾是一位享有盛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好友李正之则是一位历任江淮、荆楚、福建、广南路等地的提点坑冶铸钱公事,专门负责采掘铜矿、铸造货币等方面的工作。信州,作为当时主要的铜矿产区之一,是他常驻的地方。然而,1184年冬天,李正之却奉命入川,改任利州路的提点刑狱使。这意味着李正之需要远离故土,前往新的任职地点,开始全新的工作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辛弃疾作出了这首词,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和祝福。整首词通过描写元宵节的花灯、汴河边的景色、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李正之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度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思想。这首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和欣赏,成为辛弃疾一生中较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为我们留下了历史上一段珍贵的文学遗产。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唐时诗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君实,号稼轩,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生于富裕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曾经担任过诸多官职,如秘书省校勘、江西安抚判官等。他的诗歌富有热情、奔放、激昂之气,与欧阳修、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这首词《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元宵节的花灯、汴河边的景色、自己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友人李正之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度的人文情怀和爱国思想。 其中,注释可以补充说明: ①佚名:此处指词作者不详,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者。 ②提刑:是当时的一个官职,主要负责司法、刑狱和监察等方面的工作。 ③“还自叹”三句:这里指辛弃疾已到中年,面临离别之苦时不禁感慨叹息。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谢安曾表示“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④“东北”两句:这里借指蜀中历史人物相勉,希望友人在文治武功上也能出色表现。“东北”一句指的是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的历史事件,而“东北看惊”则借喻金人闻风心惊。此外,“西南”一句则指唐蒙不恤民意,造成川蜀地区骚乱的历史事件,而司马相如所作的《喻巴蜀檄》则起到了很好的安抚民心作用。 ⑤“把功名”两句:这里赞美友人李正之的才华和能力,认为他足以在官场上立功建业。其中,“君侯”一词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而“如椽笔”则形容李正之雄才伟略。 注释详情»


辛弃疾简介
宋朝 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