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拼音译文赏析

  • guān
    gōng
    sūn
    niáng
    jiàn
    xíng
  • [
    táng
    ]
  • èr
    nián
    shí
    yuè
    shí
    jiǔ
    kuí
    bié
    jià
    yuán
    chí
    zhái
    jiàn
    lín
    yǐng
    shí
    èr
    niáng
    jiàn
    zhuàng
    weì
    wèn
    suǒ
    shī
    yuē
    gōng
    sūn
    niáng
    kaī
    yuán
    sān
    zài
    shàng
    tóng
    zhì
    yǎn
    chéng
    guān
    gōng
    sūn
    shì
    jiàn
    hún
    tuō
    liú
    dùn
    cuò
    chū
    guàn
    shí
    gāo
    tóu
    chūn
    yuán
    èr
    fāng
    neì
    rén
    wài
    gòng
    fèng
    xiǎo
    shì
    zhě
    shèng
    wén
    shén
    huáng
    chū
    gōng
    sūn
    rén
    ér
    mào
    jǐn
    kuàng
    bái
    shǒu
    jīn
    feī
    shèng
    yán
    biàn
    yóu
    lái
    zhī
    lán
    èr
    shì
    kāng
    kǎi
    liáo
    weí
    jiàn
    xíng
    zhě
    rén
    zhāng
    shàn
    cǎo
    shū
    tiē
    shǔ
    cháng
    xiàn
    jiàn
    gōng
    sūn
    niáng
    西
    jiàn
    cǎo
    shū
    cháng
    jìn
    háo
    dàng
    gǎn
    gōng
    sūn
    zhī
  • yǒu
    jiā
    rén
    gōng
    sūn
    shì
    jiàn
    dòng
    fāng
  • guān
    zhě
    shān
    sāng
    tiān
    weí
    zhī
    jiǔ
    áng
  • huò
    羿
    shè
    jiǔ
    luò
    jiǎo
    qún
    cān
    lóng
    xiáng
  • lái
    leí
    tíng
    shōu
    zhèn
    jiāng
    hǎi
    níng
    qīng
    guāng
  • jiàng
    chún
    zhū
    xiù
    liǎng
    wǎn
    yǒu
    zhuàn
    fēn
    fāng
  • lín
    yǐng
    meǐ
    rén
    zài
    bái
    miào
    shén
    yáng
    yáng
  • wèn
    yǒu
    gǎn
    shí
    shì
    zēng
    wǎn
    shāng
  • xiān
    shì
    qiān
    rén
    gōng
    sūn
    jiàn
    chū
  • shí
    nián
    jiān
    fǎn
    zhǎng
    fēng
    chén
    dòng
    hūn
    wáng
    shì
  • yuán
    sàn
    yān
    姿
    yìng
    hán
  • jīn
    duī
    nán
    táng
    shí
    chéng
    cǎo
    xiāo
  • dài
    yán
    guǎn
    zhōng
    lái
    yuè
    dōng
    chū
  • lǎo
    zhī
    suǒ
    wǎng
    jiǎn
    huāng
    shān
    zhuàn
    chóu

原文: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释:
夔府:指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元持宅:指元持之家。
临颍:指河南省临颍县。
李十二娘:指李氏家的十二个女儿中的一个。
舞剑器:指舞动剑器。
蔚跂:形容舞剑时的气势。
公孙大娘:指公孙氏,是唐代著名的女剑客。
开元三载:指公元715年。
郾城:指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浑脱:形容舞剑时的流畅自然。
浏漓顿挫:形容舞剑时的变化多端。
独出冠时:指公孙氏在当时的剑术界独领风骚。
宜春梨园:指宜春梨园戏班,是唐代著名的戏曲表演团体。
二伎坊:指宜春梨园的两个表演场所。
圣文神武皇帝:指唐太宗李世民。
玉貌锦衣:形容公孙氏的美貌和华丽的衣着。
剑器行:指本文所写的诗歌。
张旭:指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
草书帖:指草书书法作品。
邺县:指今河北省临漳县。
西河剑器:指公孙氏所用的剑器。
长进:指进步。
豪荡感激:形容张旭对公孙氏的敬佩之情。
佳人:指美女。
动四方:形容公孙氏的舞剑之威。
观者如山:形容观众的众多。
色沮丧:形容观众的情绪。
天地为之久低昂:形容公孙氏的舞剑之威震撼天地。
霍如羿射九日落:形容公孙氏舞剑的速度之快。
矫如群帝骖龙翔:形容公孙氏舞剑的姿态之美。
雷霆收震怒:形容公孙氏舞剑的气势之猛。
江海凝清光:形容公孙氏舞剑的气势之静。
绛唇珠袖:形容公孙氏的美貌和华丽的衣着。
弟子:指公孙氏的学生。
传芬芳:指传承公孙氏的剑术。
白帝:指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
神扬扬:形容舞剑时的神态。
问答既有以:指与李十二娘的对话。
增惋伤:形容对公孙氏的怀念之情。
先帝侍女八千人: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
五十年间似反掌:指五十年间转瞬即逝。
风尘澒洞昏王室:形容唐朝的衰落。
梨园弟子散如烟:指宜春梨园的弟子们逐渐散去。
女乐馀姿映寒日:指唐代的女乐舞蹈。
金粟堆南木已拱:指唐代的宫殿建筑已经荒废。
瞿唐石城草萧瑟:指唐代的瞿唐石城已经荒芜。
玳筵急管曲复终:指宴会上的音乐已经结束。
乐极哀来月东出:指宴会上的欢乐已经结束,悲伤之情随着月亮的东升而来。
足茧荒山转愁疾:形容作者的心情沉重,像是在荒山中走了很长时间,脚上已经长出了茧。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舞剑歌》。它是一首叙事性较强的诗歌,通过写公孙大娘的舞剑技艺和其背后的故事,展现了唐朝盛世下的歌舞文化以及其消逝的悲凉。整篇诗歌通过揭示公孙大娘的舞剑技艺来展示唐代歌舞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并在最后展现了它的消逝和沉寂。 诗中的前八句通过描写公孙大娘的舞剑技艺和其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为接下来的叙述打下了基础。其中“霍如羿射九日落”四句,是诗中的镇篇之宝,既有表现公孙大娘舞剑的神奇效果,也有诗人自己的感受和赞叹。公孙大娘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从接下来的“骖龙翔舞”到“江海凝光”,则是对公孙大娘舞剑过程的一个完整描写。在这段描写中,诗歌把公孙大娘舞剑的氛围和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隐喻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接下来的六句,将叙事的重点转向了公孙大娘的晚年和其弟子继承其舞剑技艺的故事,为整个诗歌增加了一丝温情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再到“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诗歌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公孙大娘一个人,而是唐代歌舞文化的整体状态。在这段描写中,诗人通过对唐代教坊梨园的描述,展示了唐朝盛世下歌舞文化的繁荣和辉煌。但同时,杜甫也隐含地表达出对唐朝盛世的不安和担忧,诗歌的最后两句更是预示着唐朝歌舞文化的消逝和沉寂。 总的来说,《舞剑歌》是一首描写唐代歌舞文化的优美诗歌,饱含感情,意蕴深刻。它以公孙大娘为主线,通过讲述她的舞剑故事,包含了着人心醉的画面和情感,展现出唐朝盛世下歌舞文化的辉煌和其消逝的悲凉,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写此诗时已经年过半百,经历了许多的忧患与挫折。然而,他却仍然游荡在异乡,心中充满着今昔起伏不定的感情。 这首诗借助几十年前观赏唐玄宗开元年间舞蹈家公孙大娘表演剑器的回忆,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感慨。公孙大娘是当时著名的舞蹈家,而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舞者。在唐代,“浑脱”是一种流行的舞蹈,而“剑器”则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武术表演,将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了一种新的形式。 杜甫借助“剑器浑脱”这种舞蹈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岁月流转和人生沉浮的感慨。这种舞蹈中所体现的刚柔相济、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意境,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谋而合。杜甫在此诗中展现了他高超的诗歌才华,将自己的人生与唐代流行的舞蹈紧密结合,创作出了一首艺术感十足的诗篇。 创作背景详情»


何为剑器舞
“剑器舞”是一种唐代的健舞,以刚猛有力、雄健刚劲为特色。在唐代,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其中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的《津阳门诗》中写到:“公孙剑伎皆神奇”,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可见这种舞蹈主要由女子来表演,而公孙大娘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据司空图在《剑器》诗中所述,“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这也说明了女子们非常喜欢穿上军装,舞蹈中展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形象。在这种舞蹈中,舞者手持剑器,剑器的舞动配合着身体的转动,营造出一种浏漓顿挫的节奏。 除此以外,剑器舞还有一些其他的特点。比如,它强调动作的协调性,要求舞者的身体和武器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身体的各个部位也需要协调配合。此外,这种舞蹈还注重节奏和节拍的把握,需要舞者具备强大的身体控制力和动作灵活性。 总的来说,“剑器舞”是一种充满活力和韵律美的唐代健舞,其在表现女子雄姿的同时,还要求舞者具备强大的身体协调性和动作灵活性。这种舞蹈古雅神秘、充满历史文化气息,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为剑器舞详情»


总体评价
这首诗是杜甫所作,题名为《李十二娘舞剑器行》,共三十六句。整首诗以触景生情为切入点,通过描述李十二娘的舞姿和其先师公孙大娘的故事点缀,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动荡、人才匮乏的悲慨之情。 首先,诗序像散文诗一般详细地描写了李十二娘舞姿的美妙,同时又将公孙大娘与张旭的故事融入其中,以此铺垫了整首诗的主旨。接着,诗歌开头八句直接写出了公孙大娘的舞技高超,以极具形象的语言描述其剑舞如羿射九日、骖龙飞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其次,绛唇六句中写到公孙大娘的死去,使剑舞这一艺术形式沉寂了下来,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追怀之情。接着,先帝六句则将视线投向五十年前,公孙大娘在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然而安史之乱后,这些人才几乎全军覆没。全诗情感高涨,沉郁悲壮,以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为核心思想,表达了对于社会动荡和人才匮乏的深深忧虑。 最后,金粟六句则是全诗的尾声,描述李十二娘所处的身世悲凉。整首诗通过描写李十二娘舞剑器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先帝盛世时期的怀念,思念旧日故人、衰落之情与倾诉,咏李氏思公孙,咏公孙思先帝,寄托出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气势雄浑、情感真挚,用富丽的语言和多变的音节让人陷入其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悲伤和对于社会动荡和人才匮乏的痛惜之情,教人们珍惜当下、勇敢前行。 总体评价详情»


译文及注释
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元持家观看李十二娘跳剑器舞,询问她师从何人,得知她是公孙大娘的徒弟。杜甫回忆自己年幼时也曾在郾城观看公孙大娘的舞姿,当时她服饰华美,容貌漂亮,舞姿流畅飘逸,被誉为当代第一。唐玄宗初年,懂得公孙大娘舞技的只有她一人。据说吴州人张旭因频繁观看公孙大娘跳舞而得到提高书法的启示。公孙大娘跳起剑器舞来,场面震撼人心,剑光闪烁如九日之阳落,舞姿矫健敏捷如天神驾龙飞翔,剑势如雷霆万钧,令人屏息不敢出声,收舞时又平静如江海凝聚的波光。现在李十二娘已不再年轻,公孙大娘更是已逝,杜甫通过回忆抚今追昔,感慨公孙大娘所传之高超舞技,写下了《剑器行》这首诗。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甫简介
唐朝 诗人杜甫的照片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后曾隐居成都草堂,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